黃麗金
一場為狼山景區量身定做的木偶劇《大圣伏狼》,迄今為止,演出場次已超過100場。這場木偶戲表演形式生動,語言夸張,成為景區游樂項目中的一大特色,吸引了無數游客。作為在國內小有名氣的風景區,如何通過各種有創意的文化活動,不斷地給游客帶來驚喜,是景區管理部門一直孜孜以求的。通過對各種適合景區表演的形式比對,享譽全國的如皋木偶戲最終入選,成為2012年狼山景區重點打造的文化項目。
拜師學藝 不畏挑戰
經過與如皋木偶戲劇團的合作洽談,令人向往已久的木偶劇最終定名為《大圣伏狼》。由于太過娛樂化的節目不適合在佛教圣地演出,富有傳奇色彩而又不失真的傳說故事最為合適被編排成木偶戲。通過演出,一方面為游客們解釋了狼山得名的由來,另一方面演繹了大圣菩薩在民間廣為流傳的精彩故事。
狼山景區的曹瑋介紹說:“這個故事,雖然對于南通本地人而言早已耳熟能詳,但對外來游客而言,仍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劇本早已準備好,但演員的確定又成了難題。10分鐘的木偶戲將作為常態化表演在狼山景區進行,如果直接聘請如皋木偶戲劇團的專業人員表演,雖能保證演出質量,但演出時間的不確定性會給演員帶來不便。為此,景區管理部門最終決定由景區內部職工出演《大圣伏狼》。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站在舞臺上,外行與內行的差別在一個舞步間便能展露出來。為了盡善盡美,演員們主動加班排練。他們每天雙手舉著灌滿了水的可樂瓶練習靜舉,一舉就是一兩個小時,汗水浸濕了衣服,手臂酸脹也不愿放下來休息。
一句臺詞也讓大家花去半天的時間琢磨,隨著臺詞的說出,演員必須配合神態、動作,這看似簡單的肢體語言如何能表露得自然,也讓演員們煞費苦心。三個月加班加時的付出,終于得到木偶戲劇團指導老師的肯定。
首次登臺 不負眾望
2012年9月28日這一天,準備已久的木偶劇《大圣伏狼》終于登臺與游客見面了。曹瑋告訴記者,演出那幾天,狼山景區共接待游客8萬余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5%。
以狼山青松的峻山為背景,配合著唯美的舞臺效果與悅耳的音樂,演員們高擎著一個個可愛的木偶登臺了。傳說大圣菩薩從新疆而來,在長安弘法,后又到江淮地區治水,為百姓治病。當時狼山為白狼精占據,大圣菩薩僧伽與白狼精斗法,以一襲袈裟遮遍全山降服餓狼,白狼只得讓出此山。后僧伽在狼山建寺,從此這里香火旺盛,成為佛教樂土。
演員們操縱木偶時要保持一定的高度,必須做到上場時多高,下場時也要保持多高。演員的身體和雙足,要和舞臺上的木偶動作一樣:跑跳、跪拜、坐下、圓場、跳踢、架子,這樣才能使高擎著的木偶隨著真人的動態,做出各種身段和臺步來。每場演出下來,汗水都會浸透他們的衣服。沒有足夠的耐力,根本堅持不下來。
狼山景區重點打造的木偶劇《大圣伏狼》,獨具特色。每場演出都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觀看,木偶演員們與現場孩子們的互動也引來了許多歡笑聲。此外,狼山隨處可聞的隱約在山水之間的梵樂聲,也為游客帶來心靈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