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5年前,一部《黃石的孩子》帶紅了一座城。
它叫黃石。盡管這部影片與這座城市無任何關系,黃石市卻將錯就錯,出資冠名了影片,并將導演羅杰·斯波蒂伍德等主創人員帶到鐵礦天坑。
礦冶工業遺產,是黃石首次遞向世界的名片。
去年11月17日,黃石再次成為焦點,黃石礦冶工業遺產正式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它是國內唯一一個涵蓋古代和近現代工業的遺產項目。
我寧愿認為,這是世界向黃石工業文明保護的致敬。
帶著對工業遺產來歷的追問,與四處礦冶遺址的好奇,我們走進黃石。大冶鐵礦東露天采場、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銅綠山古銅礦遺址、華新水泥廠舊址在17平方公里內將人類簡史串珠成線,它們用古今共存的局面昭示:遺產不是冰冷的建筑或標本,有現場,才能留住靈魂。它們用斑駁的銹跡挽留:舊城改造的進程中,記得回望。
這期雜志的封面拍攝,選在傍晚鐵山的蒸汽火車頭造型的公交站,鏡頭對準的是一位在礦山中工作生活了60多年的老人。一輛輛拉滿礦石的卡車在他面前呼嘯而過,那是他所熟悉的軌跡,也是黃石通往世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