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莉
自抵達黃石,鐵的字眼就從未遠離視線。
一幕以鐵為背景的歷史劇自春秋戰國“開采鼓鑄”而上演,布景和主角時時切換。三國時有“鐵官”、“馬頭”,唐乾符五年換做黃巢以鐵鑄造兵器,宋時設立“磁湖鐵務”衙門督治。到了明洪武七年(1374年)置“興國治”,鐵山成為官鐵主要冶煉之地。
鐵山漸漸成為固定布景。至1890年劇至高潮,張之洞致電李鴻章,決定開辦大冶鐵礦。短暫官辦后,由于經費所囿,1908年,李鴻章的金蘭之交盛宣懷奏請清廷批準,合并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正式成立“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
此后經年,穿行于官商之間,長袖善舞的盛宣懷將鐵的舞臺不斷擴大,黃石的城市根基被鐵牢牢固定。
屬于鐵山的當代史
離開黃石市中心,進入鐵山,礦冶城市的本色愈來愈顯著。路兩邊偶有褐紅裸露山體,鐵山區的宣傳語一路伴隨,“鐵的意志,山的高度”。
這是一個與其他城區氣質迥然的地方。路兩邊的礦冶企業連成整片,外墻的涂鴉張揚奔放,鋼鐵工人的朋克形象被刻意放大。一路的站臺,變身黑色蒸汽機車,十足工業文藝范兒。
因礦物運輸彌漫了一路的薄灰走到大冶鐵礦礦區,突然消散了。說是礦區,其實已是黃石國家礦山公園的一部分。因而通往天坑(大冶鐵礦露天采場)的路面寬敞整潔,還做了統一綠化。
漢冶萍史研究專家馬景源的兒子在前面帶路。上山坡度不減,馬景源在1958年穿著膠鞋要走40多分鐘的路,輪到同在這兒工作的兒子,丟下轎車換上專業山地車,幾乎與我們同時到達。
此前見到過有人用移軸拍攝的天坑。但站在實地,人還是愣住了。我們與攝影記者反復選點,但無論怎樣,都無法把444米的垂直落差表現得那么完美。
而我能直接面對的,僅僅是一個東露天采場,也就是鐵礦資源最盛的獅子山。我忍不住去數如梯田般規則的工作面,大約22層。
這22層,自上向下,拉出了1954-2003的一條時間縱線。如果用實景還原,每一層,都有不同年代的礦工,星星點點密布其上,與山公試比高。
所以天坑的天字用得并不得當,因為今天我們看到的,均是人的力量。馬景源是在1956年從華中鋼鐵公司(曾經的漢冶萍,1954年成立武鋼)的礦業學校畢業后直接分到礦山。他當時工作的位置,就是我數到的第一層,276米。
馬景源指向西邊的鐵門坎方向,“古人散采的位置應該在那邊?!?/p>
鐵山以南,從得道灣至土橋一線,古代遺留有爐渣。1971年、1972年間,僅在鐵門坎一處,就回采古代爐渣16.48萬噸。
他到鐵礦時,礦上已經有1000多人,他們住在日據時期修建的木地板平房里?!耙郧暗牡V物大樓就是日本人的單身宿舍。說是單身,但大都是攜家帶口。1946年統一遣返時有家日本人從黃石港一上船就生下一個孩子,1983年她和父母回礦上探望,嚎啕大哭?!?/p>
從住處到礦山,馬景源走40多分鐘,上山還要爬一個45度角的好漢坡。1958年大躍進,他和其他礦工一樣,卷起行李直接住在山上的草棚里,一住三年,每周下來一次帶點補給。
因為蘇聯專家的到來,礦區又有了一些紅房子,叫專家招待所。“蘇聯人怕冬天和他們那兒一樣冷,房子修得密不透風,后來有同事搬進去住過,夏天熱死。”
雖有專家,但沒有專業的地質隊,大多時候馬景源要靠肉眼選礦?!拌F礦比較豐富的區域礦石顏色發紅,8-9月份銅草花開得茂盛的地下就藏著好銅?!?/p>
“這座山含鐵量65%,(含鐵量最高時為70%),含銅量是1-2%,還有少量黃金、白銀和鈷,是一座多金屬礦山。那時候一年產100多公斤黃金,也不算少?!?/p>
馬景源家挨著湖南地界,口音很重。說出這一串數字時,他不用再拿著筆在紙上翻譯了,倒背如流。
礦上全國各地的人都有,大多數人都改了各自的口音,但不是黃石話,也不是大冶話,是“特殊的普通話?!币驗榄h境相對封閉,鐵礦的生活自成一格,在運動頻繁的文革期間,鐵礦不僅沒停產,還在1971年創下了年產量新高,505.7萬噸。
活做得好,礦上人工資就高,一個月拿50多元,比地方上高出一大截。但這沒給礦上男人們帶來啥好處,還是找不到對象。
當時的男女比例失衡到什么程度?中國青年報上登了篇稿子,講鄭州的女人和黃石的男人都愁嫁,因為鄭州有十三家紡織廠,而在黃石,僅僅一個大冶鐵礦就養著7000多個男人。
“鐵山上當時企業很少,大冶鐵礦周圍都是農村。礦上男人嫌農村土氣,水土也不好,女人沒水色,和當地人結婚的很少?!?/p>
為解決這個問題,黃石一時間多了很多棉織廠,外地女工大量涌入。也有機靈的,托同學從外地介紹,馬景源的老婆就是從柳州鐵路工廠挖來的。
雖然大冶鐵礦在石灰窯有個辦事處,但大冶鐵礦與社會建立真正的聯系,要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最顯著的表現是什么呢?以前礦上的東西比社會豐富,到1983年的周末工人們都趕去鐵山的市集。
已經搬出鐵山的馬景源每天照舊坐11路車,來礦里上班,從1980年起,他的大部分精力用來編撰漢冶萍志。“眼睛疲勞時,隨便在哪兒走,都跟公園似的。”
馬景源或許還沒適應,這個已經被公園化了的礦山。就連他曾經不愿多看的另一座山頭,也被種上刺槐,原意是復墾,結局卻是每年4月繁花滿山,不少年輕人跟過節似的趕來拍照。
與企業共存的遺址
大冶鐵礦通向外界的最便捷路線是鐵山通向石灰窯的鐵路專線。
這條鐵路的一支通向碼頭,另一支直接通向大冶鐵廠(新冶鋼前身)。
大冶鐵廠的創辦時間比漢冶萍的成立時間晚8年,1916年漢冶萍公司董事會授“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大冶鋼鐵廠之章”給大冶新廠,大冶鋼鐵廠正式定名。
這個印章的原物就保存在新冶鋼的檔案室里?!霸浻袧h冶萍的其他企業來跟我們爭論過漢冶萍遺址的所在,章子在哪兒,廠就在哪兒?!毙乱变搸ьI我們參觀的人早已不是當年負責人的頭腦,用歷史提升企業價值,小心維護著點點滴滴。
印章旁邊,還有一張制于1919年的西總門設計圖紙。
1919年的漢冶萍,由于向日商借債次數太多,實際上已由日商控制。
所以圖中的西總門是典型的日式建筑,鐵拱門上有漢冶萍三個字,左右突出搭配著兩個值班室,當時只有日本本國的公職人員才能出入,而中國人要走另一個工匠門。
幾年前,時任領導不顧工人反對,強行拆除,繼任者從檔案館翻出這張羊皮紙設計圖,按原貌擴大兩倍復原。
這座門把遺存在廠區內的遺址分成兩部分。
一部分是與廠區行政樓鄰近的建筑群。四棟日式清水樓、毛澤東曾在上世紀50年代兩次光臨的歐式樓和現在已做廠區活動中心和展覽室的蘇式建筑。一個老蒸汽車頭靜靜停在邊上,它是1974年4月由交通部唐山機車出產的上游牌火車頭,在廠里服役結束后,保存下來。
這些建筑的風格,暗示著漢冶萍曾經歷的跌宕歲月。
歷史走到今天,這些建筑的外墻已被金銀花和爬山虎層層疊疊爬滿。在外表整齊劃一的車間和廠房之中,他們突兀的容顏似在暗示,過往不容忘記。
另一部分,是漢冶萍廣場。
遠遠望去,殘破的高爐遺址像極了倒下的廟堂。它于1913年籌建,1917年,兩座美國固定式的450噸化鐵爐同時動工,1922年,一號化鐵爐舉火開煉。次年,二號爐開煉。
這兩座高爐因設備之新,在全世界引發轟動。可惜的是,焦炭停止供應,2年零2個月后,爐火熄滅。
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決定拆遷漢冶萍公司所屬廠礦設備運往重慶建新廠,因為高爐太過龐大無法拆除,被爆破隊炸毀。
長滿了青草、綠樹,銹跡斑斑的高爐遺址吸引過廠里的一對新人來此處拍婚紗,“沒想到拍出來很漂亮。”
巧合的是,網頁上已有黃石旅行社在做漢冶萍遺址的組團游廣告。
“出于生產安全和游客安全的考慮,只接受有組織的游覽活動,不向散客開放?!边@條名為漢冶萍煤鐵廠礦舊址的線路,還包括棧橋、水塔和江邊的一座瞭望塔。
在瞭望塔的紅磚上,鏤刻著漢冶萍公司的徽標。這樣的磚,也出現在曾經的西總門及漢冶萍的其他建筑上,這個如同密碼的徽標代表黃石的鐵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