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潭


王慶一年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過著“空中飛人”的生活,他奔走于全國大大小小的產茶區,日程排得滿滿的。在北京國際茶業展前夕,難得約到了短暫的專訪時間。王慶在他的辦公室熱情地招待了我,他看起來依然意氣風發,很難想象在如此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還能保持如此飽滿的精力。他一臉笑意,溫暖又親切,樸素的衣服,舒適的布鞋,熟悉得就像一位家中的長輩。
職能轉變 正本清源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前身是商業部茶葉局,1984年,國務院批轉了商業部“關于調整茶葉購銷政策和改革流通體制的報告”,茶葉由二類商品改為三類商品,主要茶類實行議購議銷,開展多渠道經營。茶葉市場從此放開,茶葉局的職能也慢慢轉變,開始成為我國茶葉行業的服務、協調和管理機構。1992年,國務院的機構改革,商業部被撤并,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正式成立,代替了原來茶葉局的職能。如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作為全國茶行業唯一家民政部中國社會組織4A評估等級的行業組織,也是中國茶葉領域唯一有政府行政職能的協會,10年前,王慶被派到茶葉流通協會工作,開始了他與茶的一段不解緣。
海峽茶道:是怎樣一個機緣讓您接觸到茶這個行業的?
王慶:全國供銷總社黨組為了加強協會的領導,深化協會改革,把我派到協會來工作,之前我在總社機關里是管業務的,茶葉也是業務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從小就喝茶,它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海峽茶道:這十年協會的工作主要以什么為主?
王慶:在茶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中,首先我們在認真研究如何拓展中國茶葉消費市場。因為沒有市場消費,生產就成問題。其次是提升產業的整體水平。比如人員的培訓,龍頭產業的培育,企業品牌的樹立,協助、輔助和推動標準的制定,普及茶葉的消費知識,擴大茶葉的消費群體,還有最重要的一條一正本清源,解決一些對行業的不實之詞,保證我們的茶葉質量,讓消費者放心。對行業做深度研究,首創和推出價格指數,正面引導茶葉的健康發展。此外,積極推動中國茶業的國際化進程,努力與國際市場對接,希望我們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能有一定的話語權,能向世界茶葉強國的方向轉變。
海峽茶道:中國茶業發展盡管經歷了“黃金十年”,但總體產值并不高,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王慶:中國從事茶業的人口有幾千萬,產值也過千億,但相對于從業人口、涉及的地域來說,總量還太小。如何提升中國茶業經濟總量是我一直關注的問題,總量的快速提升要依靠科技、依靠文化、依靠以標準化為核心的工業生產模式。只有行業整體做大了,茶葉從業者才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和環境。
茶界風云揮斥方道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有6大茶類,21個產茶省,8000萬茶農,是名副其實的產茶大國,茶葉出口屢創新高。但相比其他產業,茶產業的產值較低,品牌少,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知名度不夠,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歷經10年的黃金發展期,中國茶產業仍存在一些“硬傷”亟待解決。“7萬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的說法依然被業界人士掛在嘴邊。
海峽茶道:聽說“7萬茶企不及一家立頓”的說法是您最先提出來的?
王慶:還真是我說的,不過我的原話并不是這樣。2007年廣州茶博會舉辦期間,我在茶產業發展論壇上做了有關中國茶葉品牌發展的報告,在報告中提到當時茶葉的初精制廠合計有6-7萬家,開工率卻不到40%,有一半以上的茶廠不開工,當年的茶葉產值是170億。同年,立頓在全球的購銷額是15億英鎊,相當于220億人民幣。170億的產值進入終端消費市場至少翻一番,肯定是要超過立頓的,更何況當時還有一半以上的茶廠是不開工的。我當時列舉了幾個數據,但原意不是如此,后來以訛傳訛,造成了現在比較聳人聽聞的效果。我們常說學習立頓,學習的是以標準化為核心的工業生產模式。中國茶產業如果能采用工業化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平均成本,消費者就能喝到口感更加穩定、價格更加適中的茶足。高端的手工制茶可以被當做文化符號傳承,產業發展一定要走標準化生產道路。
海峽茶道:怎樣看待年輕群體的消費能力?
王慶:中國的茶業發展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讓年輕一代接受我們的茶和茶文化。這里面有兩個概念:一是現代年輕人如何看待茶文化;二是傳統文化的創新。傳統文化一定要與現代生活結合、創新。我們搞過調查,35歲以下的年輕人會用功夫茶具飲茶的非常少,大多數在喝其它飲料,或者是袋泡茶、速溶茶,不是很講究口感,更看中的是方便、快捷、時尚、價位適中。四五年前,斯里蘭卡大使對我說,斯里蘭卡作為全球茶葉貿易的第二大國,中國卻沒有買一兩他們的茶。但是現在,斯里蘭卡的茶葉在中國的銷量大概每年3500噸。因為他們的袋泡茶,符合了我國年輕人的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原意接受。年輕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非常強,也代表了中國茶業發展的未來。我們要做的兩點就是:一、讓年輕群體接受傳統文化;二、傳統文化要創新,要貼近現代的生活方式。
海峽茶道:您怎么看待生態農業茶園建設的?
王慶:現在不僅是茶園,農業整體上都要恢復生態。這些年,包括茶葉在內的整體農業為了解決我們的生存和溫飽問題,施用了太多農藥化肥,對農產品影響比較大,包括最近的廣州鎘大米事件。消費者對包括茶葉在內的農產品首先要求的就是健康,所以生態茶園建設是必須的,這事關人體健康,一點不能虛假。
鞠躬盡瘁 以茶為樂
難得的閑暇時,王慶喜歡自己一個人靜思,或訪古,或掩卷,歷史一直是他鐘愛的題材。偶爾也會跟好友斗茶切磋,這時的王慶已經卸下了公職人員的身份,作為一名普通的茶葉愛好者,享受著茶給自己帶來的樂趣,但不同的是自己為這個給人帶來健康與幸福的精靈辛勤工作過,因此對每一片茶葉都有特殊的感情。
海峽茶道:您平時最鐘愛哪種茶呢?您每天接觸的事務都與茶有關,您對茶有沒有一個特殊的定義?
王慶:我是什么茶都喝。一般上午喝點綠茶,下午喝烏龍茶,到了晚上喝黑茶、紅茶都可以。每天接觸的都跟茶有關,茶已經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工作還是生活,一天中如果有一兩個鐘頭沒有喝茶,會很不舒服的。喝茶在我看來已經形成本能與習慣。我認為,飲茶是茶葉工作人群生活和工作的一個特殊的符號。
海峽茶道:目前業界有什么事情是您最擔心的嗎?
王慶:我目前最擔心的是農殘問題。和國外一些國家如斯里蘭卡相比,我們的茶園管理還很粗放,尤其是小農生產模式,跟農場化生產模式很不一樣,相對來說管控比較難。讓消費者建立信心是很不容易的,但打掉卻很簡單。我希望中國的茶都是健康的,不管是不是原產地,不管你的品牌怎么樣,消費者喝下去一定要對健康有利,不會有其他的問題。
海峽茶道:您在工作之余有別的愛好嗎?
王慶:閑暇之余我喜歡一個人靜靜呆著,看看書,了解一些歷史,或者旅旅游,不過不會跟團去熱鬧的地方,而是喜歡找一個人少的去處。有條件的話我愿意鍛煉一下身體,去爬爬山。有時候也愛跟茶葉愛好者一起斗斗茶、聊聊天,做一番愉快的交流。
后記
與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人交往很多,但與王慶坐下來聊一聊的機會卻是難得,他在接受采訪的同時,又有一撥客人已經等在會客廳了。過去的十年是茶業發展的黃金十年,是有他參與的十年,也是所有茶行業從業者共同鑄就的十年,這十年,承載了千萬茶葉從業者的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