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勇
1 摘要
策略1 在抓好數學基本素養的同時強化解題規范訓練
由于試題的邏輯性強、綜合性高,對答題就有嚴格的要求,高考復習時,應重視學生基本數學素養特別是解題規范的訓練,運算盡量做到“一次成功”;學會正確表達過程;答題嚴密、規范、不重不漏;準確閱讀理解題給文字材料,過好“審題觀”,解立體幾何題“一作二證三算”,盡量準確書寫答案,盡量做到不在解題規范上失分。
策略2 在抓好“三基”的同時重視“綜合”與“聯系”
“三基”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考查“三基”仍是高考的基調之一,復習時還要“狠抓三基”,系統復習,形成知識網絡結構,以不變應萬變,但隨著高考命題改革的深入,即使是基礎題,也表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靈活性,并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與綜合,常常在知識的交匯點上設計試題,因此,抓基礎,既要常抓不懈,更要常抓常新;既要“各個擊破”,更要“融會貫通”;既要熟練掌握,更要靈活運用;既要抓“知識網絡”,更要抓“內在聯系”,特別提醒:注意新增內容與傳統內容的有機結合的題型的訓練。
策略3 在全面復習的同時堅持多角度、多層次復習重點內容
不論高考怎么改,“全面考查”是不會改變的,因此,高考復習特別是第一階段的復習原則之一就是全面性,在“三基”方面不留死角,但高考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只能提出考查重點,“重點知識重點考”,所謂重點內容:一是高中數學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二是升入大學后繼續學習所必備的重點內容(特別提醒:新增內容大多與大學后續學習有關,),因此,要堅持多角度、多層次復習重點內容,提高復習效益,對于重點內容,要注意與別的數學知識的聯系的同時,有意識地應用這些重點知識,在解決其它內容的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深化認識,提高解題水平。
策略4 在抓好能力培養的同時要樹立新的“能力觀”
考查能力是數學高考的重點和永恒主題,因此,著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成了當務之急,抓數學能力培養,先抓好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即“四能”),勿需置疑,但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有些能力需要“細化”,如收集處理信息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抽象能力等;有些能力需要“組合”,如建模能力、創新能力、綜合能力等,只有樹立新的能力觀,才能成為高質量的學生。
策略5 在各個階段的復習中都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蘊涵于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也是高考數學命題凸顯的特點之一,不少學者認為:僅“傳授知識”的數學是一種境界,加上“能力培養”是稍高的境界,再加上“方法滲透”(指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是較高境界,而再加上“提高修養”(指數學文化及非智力因素的介入等),則是數學教學的更高境界,這是很有道理的,作為學生,就一定要深刻領會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精髓,只有運用數學思想方法,才能把數學的知識與技能轉化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體現數學的學科特點,才能形成數學素質,在追求數學思想時,一定要強化數學“通性通法”,淡化數學“特殊技巧”,因此,在各個階段的復習中都要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以適應高考的要求。
策略6 由淺入深、適當搞好應用題的學習
因為“應用性問題,沒有固定的背景與題型,難于分類模擬訓練,因此是考查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題型,對于高校選拔有潛能的學生,及對中學加強素質教育的導向,都起著良好的作用”,從學生學習角度來說,就應該讓學生多接觸實際,多觀察生活,由淺入深地逐步學會數學建模,增強應用意識,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應用能力,但在《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中,刪除了“增加應用性和能力型的試題,加強素質的考查”,是否說明應用題并不一定要在每年的試題中體現,因此應用題的訓練要“適當”。
策略7在掌握常規題型的同時適當注意新穎題型的訓練
高考數學命題的總思路是“穩中求進,注重考查能力”,高考要“穩”,就是說有許多“常規題”,復習時應按“樣題”進行常規訓練,選題盡量貼近高考題型,明確“強化什么、淡化什么、回避什么”,力爭在拿到試卷時對大多題目有“熟悉感”;高考要“進”,就是說有一些“新題型”,高考要“進”,就是說有一些“新題型”,同時在深、廣、難、綜上有一定要求,復習時就應適當注意新題型的訓練。
策略8在重視檢測的同時注重加強應試能力的訓練
復習階段的檢測是十分必要的,同學們在檢測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如判斷能力差、應變能力差、速度過慢、方法不當、考試焦慮、不會“跳過攔路虎”等問題,應得到有效的糾正和指導,同學們應自覺地將每次檢測當成一次極好的訓練應試能力的機會,逐步提高應試水平,當今的數學考試,兩小時內完成12道選擇題、4道填空題、6道解答題,平時沒有一定的應試能力訓練,速度不快,怎能在兩小時內做完22題?
策略9 在強化思維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數學基礎知識的學習要充分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解數學題要著重研究解題的思維過程,弄清基本數學方法和基本數學思想在解題中的意義和作用,研究運用不同的思維方法解決同一個數學問題的多種途徑,注意培養直覺猜想、歸納抽象、邏輯推理、演繹證明、運算求解等理性思維能力。
策略10在倡導主動學習的同時注意營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環境
學校和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空間,善于從教材實際和社會生活中提出問題,開設研究性課程,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興趣、樹立信心、培養鉆研精神,同時提高數學表達能力和數學交流能力。
2 回顧
我不論當校長還是當副局長,我一直活躍在數學教育教學領域,這里有割舍不掉的數學情愫,但更多的是希望數學教師能夠更快地成長起來,成為骨干教師,成為優秀教師,因此,全國的、全省的、廈門市的數學教學會議,只要在廈門或福州開,只要時問上不沖突,我都盡量爭取參加,大會如有請我發言或作個報告,我也基本上不推辭,盡量高質量“完成任務”,其實我是想通過發言或報告逼自己再學習再研究,保持一定的學術敏感度。
在這些會議中,屬高考研討的占多數,所以我一直對高考數學復習有一定的了解和想法,《高中數理化》雜志,我在多年訂閱,也在此刊上發表了幾篇文章,后來成為這個刊物的特約編委,2007年雜志社向我約稿,我就將我在高考研討會上的一個報告的部分內容整理出來,交了稿。
3 凝思
就高考數學復習來說,我覺得首先要關注教育部考試中心,了解高考的大方向,比如,近年來“多元評價是考試改革的總體趨勢”是值得關注的,其次要關注刊物,不少刊物對高考的研究步入科學化、有序化、規范化的軌道,比如,《福建中學數學》的欄目“課題研究、教學參考、命題研究、高觀中數”都涉及高考復習研究;涉及高考復習研究的刊物欄目還有《中學數學教學參考》的“題案復習、考試在線、教研導標、解題中心”,《中學數學》的“新題征展、復習參考、試題賞析、教學論壇”,《數學教學》的“考試之窗,數學探究,解題研究”,《數學通報》的“考試研究,解題教學,教學研究”等,研究這些欄目下的文章,對高考復習一定很有借鑒價值的,再次要關注一些人物,他們對高考長期研究,他們的關于高考復習的文章,是需要我們每篇必讀的,如老一輩的羅增儒、儲瑞年老師等,還有近年在這方面頗為活躍的老師,如趙思林、余繼光、王勇、裴光亞、陳清華、柯躍海、陳中峰、郭俊芳老師等。
簡言之,有了這“三個關注”——關注教育部、關注刊物、關注人物,再將他們的“復習之道”整合成自己的“踐行之道”,這樣的高考復習就一定是科學而高效的。
4 展望
我覺得《福建中學數學》近年來辦的很有起色,除了容量增加、版式創新、欄目實用、稿件重質、文風樸實外,很重要一點就是切近了福建省的教育教學,尤其是把福建省的數學高考中考納入研究的軌道,是真真正正的“數學考試科學研究”,是福建省教育廳重點課題《課標課程背景下高考數學命題改革研究》研究成果的展示平臺,這樣既讓數學考試逐步走向科學化境界,又有效地吸引了廣大中學教師積極進行數學教育教學研究(包括數學考試研究)。
我們說,應試教育不可有,我們還說應試能力不可無,我期盼我們福建省的“應試能力”研究,是建立在像《福建中學數學》這樣一個平臺上的研究,持之以恒,必見成效!
我們說,應試教育不可有,我們還說應試研究不可無,我們的這種研究,就是試圖讓考試更具有多元評價功能,就是讓考試更具有導向功能,讓“評價”和“導向”引導學校教育逼近真正的教育本原,逼近素質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