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璇

前幾年,中國首部三維武俠動畫系列劇《秦時明月》出映,它以唯美的中國風、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而廣受觀眾喜愛。迄今,該劇已被翻譯成7種語言,發行至全球37個國家和地區,榮獲國內外60余個獎項。
在第九屆杭州中國國際動漫節來臨之際,筆者相約《秦時明月》的總導演、總制片、總編劇,杭州玄機科技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沈樂平,聽他暢談《秦時明月》的前世今生及他對中國民族動畫的期許與展望。
理想的化整為零
曾登上“中國動漫新銳人物榜”,并獲得“美猴獎”最佳動畫導演獎的沈樂平,身兼《秦時明月》的創作者與經營者。
2004年,沈樂平組建團隊制作以秦代為背景的網絡對戰游戲《天機》,卻算不得成功之作。他總結說:“我們以前吃最大的虧就是追求一步到位,不惜精力和時間……”《天機》錯過了最佳發行期。他悟到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上生存的一大法則:“做相對的完美主義者。之后,我們團隊的原則是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狀態。將最高目標分解為幾個相對務實的階段性目標。每一步都會全力以赴,不會有所保留。”
機會緊隨挫折而來。2004年,素有“新派儒商”之稱的臺灣企業家兼小說家溫世仁為自己作品的動畫化物色制作人員時,鑒于動畫與游戲制作的諸多共通點,把沈樂平的團隊作為首選。或因對秦代背景的作品的駕輕就熟,或因對動畫的一腔熱愛,沈樂平決定一試。
“當時我們負責的是《秦時明月》的核心部分,即方案制作,相當于扮演監制及藝術把控的角色……我們制訂了三個階段性目標:中國的優秀原創動畫、中國的頂尖原創動畫、國際上合格的優良的動畫。這三個目標到第四部《萬里長城》時已基本達到。”
《秦時明月》預計分八部推出,現已播出四部共100集,第五部正在制作中。
2011年,《秦時明月》榮獲戛納電視節亞洲展映會最佳亞洲作品,這是中國動畫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之一。次年,它又榮獲“亞洲電視大獎賽(ATA)”3D最佳推薦動畫獎。當時獲得2D組最佳動畫的是連載近15年、漫畫單行本發行超3億冊(日本圖書出版史上最高發行量)的著名動畫《海賊王》。
一個個階段性目標是連接理想和現實的階梯。將理想化整為零,使沈樂平創作發行有影響力的民族動畫成為可能。
諸子百家的俠客行
《秦時明月》的成功,選題是關鍵因素之一。“百家爭鳴”的背景保證了劇情的復雜程度以及思想的深度廣度,武俠的表現方式保證視覺呈現的豐富性和內容的通俗性。這兩者被國內外觀眾所喜愛。
“秦代不一定是中國歷史最輝煌的時期,但它相比其他朝代,無疑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沈樂平說。
動畫《秦時明月》的故事始于秦始皇吞并六國、建立中國首個帝國,止于楚軍攻陷咸陽。故事的主人公——荊天明——是荊軻之子,他在墨、儒與道家各路人士的保護教導之下,與秦專制勢力抗爭,逐漸從一個頑皮少年成長為一個為國為民的俠士。
以武術為載體的俠士文化早已是廣受世界人民喜愛的中國文化代表之一。除卻豪情與義氣,古之俠道的另一義為鋤強扶弱、互助互利,肩負“兼濟天下,為國為民”之責。這與道、儒、墨不謀而合。溫世仁先生在史實基礎上大膽想象,創出“墨俠”“儒俠”。這不僅是中國近代武俠的精髓,也是東西方對“人民的英雄”的共同向往,是普遍道德上的烏托邦。
談及制作《秦時明月》的精神動力,沈樂平說:“我們在制作動畫的過程中,使命感也在慢慢積累。我們要讓國內年輕觀眾了解自己文化的本源,還有讓海外觀眾對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感興趣并有初步了解。”
沈樂平團隊通過動畫向這兩類觀眾普及諸子百家的思想:一是人物設定偶像化;二是用“游戲化”的方式來表現當時百家爭鳴之盛景;三是劇情“熱血勵志”。
諸子百家學說是中國文化綿延之淵源,而“武俠”在歷史演變中已上升為一種追求人格完滿的民族情結。這樣的選題直指中華文明之精髓,再用動漫化的處理方式去除這類題材常有的“老硬”部分,一部民族動畫的核心便形成了。
時尚科技下的中華文化之美
沈樂平說:“《秦時明月》的核心價值——‘歷史為骨,藝術為翼——歸結到制作和創作,定位是‘用時尚科技來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美。”
在他的眼里,展現中華文化之美并非死守考據,不越雷池一步,而是以現代手段再現美感,使之煥發新生命力。將“時尚科技”拆為“時尚”與“科技”,時尚多表現在用先進理念創作劇本、配樂和進行配音,而科技主要指將CG技術運用于中國文化的視聽表現之中。
“劇本的歷史考據問題,我們內部有過很激烈的討論,最后決定,通過劇本和鏡頭展示的不僅是一個秦代,而是濃縮的中華文化之美。比如主人公荊天明學“解牛刀法”,每一個招式都是一道菜,其中一道就是‘宮保雞丁。這道起源于明朝的佳肴享譽海內外,是中華美食的代表。秦代應該沒什么像樣的菜式,起一些很生澀的名字,感染力會差很多。”
中國古樂乃是中國文化靈魂的渲染者。《秦時明月》在音樂上做足功夫,聘請TheOneStudio的資深音樂監制魏小涵擔任音樂總監。原聲音樂大多將傳統樂器與電子音樂相結合。譬如劇中雪女起舞,配以《琴韻蓮心》《飛雪玉花》兩支樂曲,箏之清脆襯簫之凄婉,加入電子音樂和現代編曲,起承轉合隨舞者舞步與心境變化自然到位,別有幽怨暗恨生。
配音賦予角色靈魂。《秦時明月》對配音不因戲分輕重而厚此薄彼。“配音演員的名字都是在制作人員之前出現的。”沈導說。由于聲線合適、念白動人,許多出場不多的配角人氣急增。配音演員(聲優)產業化已是中國動漫行業的大勢所趨。2012年,浙江傳媒學院成立了配音系。未來動畫將靠配音團隊帶動人氣。在這方面,《秦時明月》無疑開了個好頭。
在視覺傳遞方面,《秦時明月》采用逐步新增的三維技術,完成了宏大場面的制作、精美的人物設定以及唯美意境的傳達。
世界級動畫的中國模式
就中國動畫產業現狀,沈樂平直言道:“中國動畫產量已位居世界之首,但優秀作品卻很少。”
對于復興中國動畫,他認為首先要健全市場。“許多動畫公司一窩蜂地擠在低幼市場。一個健康的市場不是這樣的比例,12歲以下的市場固然很重要,但青少年市場(全年齡市場)才是最主要的。”他認為市場飽和只是偽命題,青少年市場仍是國產動漫的巨大空缺。
在他看來,豐富的選題是中國動畫進行差位競爭的最大優勢。“中國的傳統文化是用之不盡的寶藏,但不能局限于歷史文化題材。現在由于互聯網,大量優秀的原創文學作品和漫畫作品直接出現在讀者的視野中,這給中國原創動畫提供了大量的選題。”
他對中國動畫的發展持樂觀態度:“好的作品本來就是沙里淘金。大部分的行業人都是實實在在做動畫的。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動漫行業。許多公司這幾年學費交下來,在商業運作上有了進一步提升。”他相信中國可以產出世界級的動畫,并將這個責任扛在自己肩上:“除了三個階段性目標,我們還將致力于將《秦時明月》打造成為世界優秀動畫,甚至是世界頂尖動畫。”
沈樂平對整個動畫制作的未來充滿信心,“動畫比電影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在影像的表達方面會超過電影。其實現在許多電影,比如《霍比特人》,超過70%都是電腦制作。從泛義來說,它本身就是一部動畫片。動畫制作的前景不可估量”。
此外,沈樂平還透露他或將中國的一部科幻小說改編成動畫。
2013年暑假,《秦時明月》的第一部動畫電影《龍騰萬里》將上映。不論其是否更上一臺階,《秦時明月》的成功都說明了,在這個泛動畫時代,中國動畫人探尋自己模式的優秀動畫的努力沒有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