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丹
懷曾經很羨慕一位朋友用“讓孩子哭個夠”的方法訓練出了一個睡覺習慣很好的寶寶,也在網上看到很多育兒專家都在宣揚相關的理論,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寶寶少哭鬧,培養寶寶的獨立性。
我覺得很有道理,打算用在自己的寶寶身上。但真要實踐了,又突然覺得不妥:這個小小的生命,剛到一個全然陌生的環境,又不會說話,哭就是他的表達。如果我不管不顧,對于他來講,該是何等殘忍和冷漠!
這份直覺的不妥促使我做了更多研究,才了解到,原來這種方法并不適合太小的寶寶,并且很多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專家都對這種方法持否定態度,他們認為這種基于行為主義理論的方法,有意地忽視嬰兒的啼哭,只能使寶寶表面上哭得少了,但卻可能對他們造成無法估量的心理傷害,使他們缺乏安全感。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貿然使用“讓孩子哭”的方法,而是盡可能去體會和回應寶寶的表達,因為直覺告訴我,如果他的表達都能得到及時的回應,他合理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他是不會無理取鬧的。
很感恩,我的寶寶印證了我的直覺。他性情樂觀開朗,從出生至今都很少哭鬧,幾乎是一睡醒就笑;而且很獨立,勇于探索。我相信是他內在的安全感使他認為,當他有需要時,媽媽會出現,所以他大可以放心地獨自玩耍,也可以放膽去探尋。
在這件事情之后,我開始更多地跟隨自己的直覺,而不是種種聽起來很好的理論來養育寶寶。
在做母親之前,因著工作和學習都關涉教育,我對育兒有了很多理論的預備。但當我真的面對一個鮮活的生命時,我才意識到,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是天與地的距離。而連結天與地的,是一顆媽媽心。因為我相信,既然上帝賜予我做母親的職份,就一定同時賜予了我相應的能力。這能力,無關學識,超越理論,而存于我們內心,且往往以直覺的方式提醒我們。
記得在懷孕時,幾乎所有孕期指南類的書籍,都會在具體的建議外附加一條:即使沒有任何上述反應,如果你覺得有任何不妥,都請相信你作為母親的直覺,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而在醫院的孕期培訓時,醫生也會特別強調,讓我們根據“母親的直覺”作出反應。
這里,我也想建議所有的媽媽們:面對各種專家和理論,請不要忽視你的“母親的直覺”,因為很多時候,那都是來自造物主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