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瑩
安娜的幼兒園在一個小區的會所里,白色的柵欄,高大的屋頂,門前開滿了黃色的雛菊,安娜說那是去年和老師、家長們一起去海邊玩時帶回的種子,如今已花開燦爛,照亮了整個園子。
自己開一間“理想幼兒園”
跟安娜聊著“改變”的時候,正是孩子們吃午飯的時間。沒一會兒,一個嬌俏的小姑娘拿著飯碗跑進來說,“安娜老師,你看,我吃得多干凈!”這個孩子正是安娜五歲的女兒妞妞。
接觸過安娜的人都會被她時刻掛在臉上的笑容所感染,她身上有著很多“小女人”的特質,貪靚、愛撒嬌、喜歡浪漫,可自從有了孩子后,這個小女人身上的巨大能量就被徹底激發出來。
首先是辭職,放棄一份不錯的工作,在沒有保姆和老人幫忙的狀態下全職帶孩子,這對很多媽媽而言已經需要很大的勇氣,何況那時候,安娜還發現又有了第二個孩子妞妞。就這樣,她經常挺著大肚子,抱著兒子在廚房做菜,還不忘跟孩子互動,告訴他這是綠綠的豌豆,媽媽現在要放鹽了……或許正因如此,兒子一直很迷戀廚房,對烹飪頗有興趣。
到了兒子三歲的時候,安娜也跟很多媽媽一樣,為幼兒園的事頭疼。她為兒子選的那間號稱“蒙特梭利”理念的幼兒園,當年收費已達每月兩千多,竟然一邊裝修一邊給孩子上課,毫不避諱。安娜認為這不是她理想中的孩子樂園。正是這件事,讓她動了辦幼兒園的心思:“沒有理想幼兒園,那么自己開一間!”這個沖動可能很多媽媽都有過,但真正把它變成現實,卻不容易。開始時,安娜和幾個媽媽一起謀劃,但后來只有她和另一個合伙人真正參與了整個項目。一晃三年過去,如今只剩安娜一個人在堅持了。
有艱難,有欣慰
回憶起那段創園的日子,安娜笑說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過來的,如今頭上那些白發,都是當時的壓力留下的印記。
身為僅懷一腔熱情的門外漢,安娜什么都要從頭開始。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和體系要從頭學,從2010年開始,她就廣州、北京兩邊跑,聽課、學習、考資格證。同時,她要為幼兒園找個合適的地方,由于沒有車,那段時間安娜幾乎用腳丈量了附近的小區。終于找到合適的地方后,接下來還要裝修、買家具和教具、招老師……足以讓人焦頭爛額。被安娜選中之前,那個場地已荒廢兩年,雜草叢生,要修葺完善是個大工程。那時候,安娜跟工人一塊搬東西、清白蟻,“把自己當男人用”。
2010年9月,安娜的“兒童之家”正式開園。從最初的三個孩子(其中兩個還是安娜自己家的),到后來二三十個孩子,發展到現在的六七十個孩子,安娜說,這一點點的發展完全沒有捷徑,就是從帶好幾個孩子做起的。那時她和老師們一起,每天掃地整理教具編課程,給孩子洗臟褲子,什么都做。而與此同時,安娜回家還要照顧自己的兩個孩子,處理家事……
付出很多,經濟的回報卻不多。問安娜有沒有后悔自己的選擇,她回答得很篤定,沒有。安娜說起創園最初,一個秋天的下午,陽光很好,她帶著孩子們在院子里做沙拉、做手工,還有家長來教孩子們做湯圓,大家坐在一起吃自己的勞動成果,那個畫面,永久地留在她的腦海里。在安娜看來,自己成長,也看著孩子們和老師們的成長,是最為快樂和安慰的事情。
改變孩子要先改變家長
在學校里,安娜是園長,面對著孩子、家長和其他老師,都要循循善誘,微笑待人;回到家里,安娜是媽媽,面對自己的兩個孩子,她卻變得嚴格和不夠耐性。比如晚上洗澡,兩兄妹會互相推諉,哥哥先洗,妹妹先洗,說多兩次,安娜就會直接朝每個人屁股打一巴掌……很快地,安娜自己也意識到這一點,“或許是自己在學校里把能量用完了,回到家脾氣會變得不太好,家人和孩子成為了我發泄情緒的渠道,這是不公平的。”醫人者不能自醫,即使是幼兒園園長,或者育兒專家,都有她感到無力的地方。
于是,安娜開始聽一些心理講座,力求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做更好的媽媽。也因為這個自省,安娜期望家長們能意識到很多孩子的問題都是出在大人身上,想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每個人多學習一點,多關注孩子,就能讓孩子的問題少一些。我想把幼兒園的家委會開起來,讓幼兒園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多一些,有良性的互動和資源共享,對孩子而言也是一件好事。”這是安娜目前想做的,而將來,她還有更遠大的理想,就是要把蒙特棱利幼兒園開到農村去,造福那里的孩子。
從獨當一面的的職業婦女,到柴米油鹽的全職媽媽,最后成為辛苦又滿足的“園長媽媽”,安娜一直都在改變自己,而這一切的開始都是因為孩子,也正是孩子們給了她無窮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