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午睡
當孩子的嬰兒時期,在家庭事務和日程安排上處處照顧孩子的生活作息和情緒是有必要的,但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除了充分考慮孩子的需要,也要意識到家庭事務不必事事都以孩子為先。對于孩子的需求過于放大的解讀,所傳達的并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應該是相互的——在一個家庭里,平等不僅意味著父母對孩子應該平等,孩子對父母也應該平等。
父母就要無限讓步?
一個新手媽媽翻開市面上的育兒書時,常會感到壓力倍增——大多育兒理論都告訴我們:要無條件陪伴孩子,時時考慮孩子的需求,對孩子永遠循循善誘……可是,真有父母能完全做到嗎?我的一個朋友曾于某次對孩子發完脾氣后沮喪地說:“我覺得沒有吼叫過孩子的媽媽根本就不是人類。”這番話讓我笑了很久。真的,我想我們絕大部分人無法保證在孩子面前一舉一動都是滿分。那么,為什么要對父母做出遠超出完成能力的要求,而對孩子卻不斷地降低要求呢?
有些“完美”行為準則的育兒指導雖然以“平等”為口號,但其實所傳達的真正內涵,是溺愛——讓父母壓抑自我,犧牲自我,去滿足孩子任何要求。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已經無形中成為了家中的“特權階層”:他們需要別人照顧,需要時刻關懷,一開始他們甚至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需要父母去解讀他們那獨特的嬰兒語言。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平等地位,大約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確立的吧:父母是強大的,所以要高標準嚴要求;孩子是需要呵護的,所以怎么做都有理。
我們習慣了大人要“讓著”孩子:孩子影響了大人的生活,大人應該選擇寬容忍讓,因為大人懂事,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要求和大人的需求有矛盾時,應該以孩子的要求為重,因為大人可以受委屈,而孩子不能受委屈。
而大家口中的“熊孩子”,往往也是這樣“造就”的——孩子們習慣了自己在家里“老大”的地位,以為自己擁有不體貼他人、不做出任何讓步的特權。在公共場合大肆喧囂,在親友家里制造災難,把自己的父母當成苦力、圣誕老人甚至出氣筒。而父母們則無力地辯解說:“沒辦法,孩子不懂事呀……”
不當孩奴,平等是相互的
孩子真的不能懂事嗎?去年夏天,我帶四歲的女兒去澳大利亞參加表弟的畢業典禮,到了會場后,我發現很多老外帶著幼兒甚至背著嬰兒參加。畢業典禮進行了大約兩個小時,即便對于成年人來說也很冗長,但出乎我意料的是,禮堂里有這么多孩子,卻全程保持了安靜。看看旁邊帶著嬰兒的父母,都全情投入地看著臺上。他們似乎并沒有考慮嬰兒是否會覺得無聊,是否冷了熱了。只有當個別嬰兒突然發出哭聲的時候,他們的父母才會安撫一下。
為了帶女兒參加畢業典禮而不討人嫌,我事先準備了本子、畫筆,也對她宣布了很多紀律。那天女兒表現得很好,我自覺一項重大任務完成。但看看周圍的老外父母,似乎人家根本就沒把孩子當回事,所有的孩子也都很老實。無論是不到一歲的嬰兒還是三四歲的幼兒,都安安靜靜地坐在那里。
后來在澳大利亞旅行的一路上,我都感覺到當地父母對孩子的“不在意”。我們中國父母總是時刻照顧孩子,不由自主地彎腰低頭,亦步亦趨地跟在孩子旁邊;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相反,孩子經常要遷就他們:年輕父母在外面吃東西的時候,小嬰兒就在一邊的推車里坐著。一家人在海邊玩,爸爸沖浪,媽媽看書曬太陽,孩子在一邊穿著紙尿褲挖沙子,并沒有誰在特意陪伴誰,哄誰。這種做派或許顯得不夠慈祥,但遠遠看去卻格外和諧。因為每個人都自得其樂,沒有誰在刻意為誰做出犧牲——在這個家庭里,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無限遷就,不會讓孩子幸福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常說對待孩子要平等,實際上卻不自覺地扮演“孩奴”角色。但是,無限地遷就孩子的要求,并不會讓孩子感到幸福,只會讓孩子變得索求無度,越來越難以討好。
我在博客里寫過一件事:有一天我需要買鞋子,就安排女兒幼兒園放學后全家一起去商場,并在外面吃晚飯。但女兒哭鬧不肯去,我們只好放棄。回到家后,我發現所有的計劃完全被打亂了,非常懊惱,這時突然意識到,在我們長期對女兒的遷就下,她已經不自覺地認為:“只有我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大事,爸爸媽媽應該先滿足我。”
理清思路之后,我平靜而堅決地對女兒說:“秧秧,你現在喝完這杯水,我們就出門。今天媽媽需要去買鞋子,這是今天的安排,不會因為你哭鬧就改變安排。” 實際上,當我們按原計劃去商場之后,大家都很愉快,回家時女兒甚至高興地說喜歡去這個商場。其實每次我安排出行計劃時,都已經充分考慮到女兒的需要,處處照顧她的情緒。但越是這樣,孩子越是習慣了自己的要求被放在全家排名第一的位置上,而父母也越認為自己應該無限制忽略自己的要求。 孩子的特權地位其實正是家長造成的。
讓孩子明白父母也有需求
其實,事情應該反過來才對。兩三歲的孩子不需要承擔生活重任,他們的任務就是成長和游戲。我們需要讓孩子知道,在家庭中每個人的要求都應該被重視,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配合別人。
做到這一點其實不難,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力,只要平和、清晰地向孩子解釋父母也有自己的需要與安排,并在生活中堅持平等考慮每個人的需要,孩子完全可以接受,并自然地體會到家人之間應該互相尊重、互相遷就。
在前面說過的“商場事件”后,我漸漸調整全家的生活節奏,平等地宣布家庭計劃,并要求大家都遵守紀律。這樣堅持一段之后,女兒不僅能夠接受這一切,還變得更加體恤父母,尊重他人。因為在我的安排中,她一次次地接觸到了父母的需求。漸漸地她知道:爸爸媽媽有很多生活內容需要去處理,也會勞累,需要放松,休息。
似乎就是從那時開始,女兒漸漸明白了父母也有自己的生活。就這樣,一點點的,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在我告訴女兒你不是父母生活的全部這一事實后,女兒并沒有感到被傷害,相反,她大方接受了這個事實,開始體諒父母。更重要的是,她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
現在女兒經常會體諒父母的需求,她愿意陪我們去那些她不喜歡但是我們愛吃的餐廳,旅途艱辛時,她實在累了也會要求抱一下,沒幾秒鐘就會下來,說:“我已經歇夠了,我怕媽媽累。”晚上我做飯時,女兒也會笑呵呵地說:“媽媽,你不用做麻煩的菜,你做的飯都好吃。”
同時,由于我開始善待自己,不再把孩子當成小皇帝來伺候,我的生活內容也輕松了很多。然后我就發現,當我擺脫了無盡的勞累感之后,我對孩子的態度也自然變得更有耐心,更和顏悅色。而這一切,又讓家庭氣氛進入了更為融洽的良性循環。
為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一生幸福,為此我們愿意付出很多努力。其實,幸福這門終生課程最好的教授方式就是言傳身教。我們如何經營我們的家庭,我們就無意中在為孩子提供怎樣的課本。想建立一個幸福的家庭,家庭中的每個人都應該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相處愉快的第一準則,豈非也正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