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泱泱
有一種小朋友,特別活潑,隨時可能大喊大叫,大鬧大跳。他們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用抒發情緒的的姿態,行各種騷擾他人的行為……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熊孩子”。
熊孩子的爸爸媽媽,不一定是熊爸爸熊媽媽,他們也可能深受其害,卻又束手無策、不知如何正確引導。
為避免熊孩子越來越多,咱們必須見招拆招,防范于未然,防范于日常。
在家:不獎勵壞習慣
熊孩子往往是從“窩里橫”開始的。到鄰居家亂翻柜子的孩子,在家里也往往會亂翻抽屜。如果家長不容忍孩子在家中的“熊孩子行為”,那就能有效改掉孩子的壞習慣。因此,家人最好要統一“規則”,并認真遵守。
想一想,當孩子第一次亂扔東西時,家長是如何表現的?允許,制止,震懾,還是無意中“獎勵”了孩子的壞行為呢?
家長可以在確認沒有危險的情況下,無視“熊孩子行為”,孩子得不到任何回應,大多情況下就會因為無聊而停止了。或者,家長盡量用平靜的語言制止,簡單明了地提要求:“請把你的玩具撿起來。”而不是震怒地進行這一套流程:“你給我整理干凈嘍!”“你聽不聽話?”“以后不能這樣了!”“你要乖乖的,爸爸媽媽愛你。”這樣和孩子達成沖突再和解的過程,對孩子可能是一個“獎勵”,獎品是家長的注意力。——孩子能覺得當下的“熊手段”能引起大人注意,一用再用,形成了一個條件反射,一遇到要求不被許可的情況,就撒潑扔東西。
日常:體驗塑造行為
樹苗小朋友就讀的一家挪威幼兒園規定:“小朋友在室內要用室內速度走路,而室外就可以用室外速度奔跑。”
樹苗就在幼兒園體驗了“走路速度游戲”,因為有小朋友在室內走廊上奔跑,老師就把孩子們召集起來,在室內聽著口令,用不同的速度行走。
對孩子來說,即便學習了室內外速度、音量等概念,仍需要實際感受,才能對概念有真實的了解。不妨帶孩子到陽臺和天臺或者公園走走,了解室內室外的概念,討論用什么速度更快,用什么速度更安全。讓孩子將這些內容變成常識:在室內,不管是在圖書館、機艙、游樂場,用“室內速度”走路更加安全,也不會影響別人,不會碰傷自己;在室外,則可以用“室外速度”走路,室外音量說話,不影響活潑的本性,更有利于聊天和溝通。
在外:建立互信減少紛爭
有的爸爸媽媽說,最怕去超市,孩子一旦想買什么不被滿足,就倒地大哭。怎么辦?千萬不要和孩子正面沖突,記得做到不“獎勵”壞習慣,不給正面反應,帶到不影響別人的地方鬧,鬧夠了再回家。
事實上,這種“毛病”完全可以預防。比如去超市前,跟孩子約好只可以買一件東西,不管孩子決定買的物品性價比多低,家長也不要否定孩子的選擇。如果家長都覺得契約和承諾是無所謂的東西,那么孩子也覺得可以隨時更改。而孩子提出再買別的東西時,家長就可以簡單回答“下次再買”,讓孩子建立一個“爸爸媽媽說到做到”的信任感,會讓大人孩子相處起來更加容易。
旅途:分寸不悖原則
帶孩子們出門時,也是檢驗孩子是否是熊孩子的機會。
在旅行途中,孩子們因為環境改變,緊張、好奇、不適、激動等感覺輪番襲來。這個時候,家長不僅要善意引導,也要適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等車候機時,給孩子準備一些他喜歡的玩具或繪本,避免孩子萌發“好無聊啊,不然我們來玩點花樣吧”的想法。飛機起飛后、車船顛簸時,給孩子一些適口的零食,哪怕是就快要吃正餐也無妨;在乘務人員提供旅客餐飲時,讓孩子選一些沒有喝過的、自己喜歡的,哪怕是不那么營養的食品也沒關系。
度假的時候,觀察孩子的需要,及時解決情緒、身體上的小問題,讓孩子輕松一些,和平時的教育原則并不相悖,這也是一個讓孩子練習分寸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