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一生心理健康,請媽媽們盡情親密育兒,及時回應孩子。
網上流傳最廣的“美國媽媽育兒經”中提到:“愛哭的寶寶都是爸媽教出來的。才出生的小寶寶聽不懂話,他們靠條件反射來做判斷。中國的家長一聽到孩子哭就抱起來,而美國的醫生卻反復告誡‘孩子一哭就放下來,不哭才抱起來,正好反過來。”已經有不少案例顯示,這種“冷處理”的育兒法和自閉癥之間可能存在聯系。
“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我可以保證,在其中隨機選出一個,訓練成為我所選定的任何類型的人物—— 醫生、律師、藝術家、商人,或者乞丐、竊賊,不用考慮他的天賦、傾向、能力,祖先的職業與種族。”這是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華生的名言。行為主義者認為,人不是神圣的精神存在,而是機器。環境怎么塑造和訓練,就輸出什么樣的結果。最近網絡上瘋傳的“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嬰兒獨立完整睡眠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
毀了三代人的行為主義育兒法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 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孩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本書改變了美國兒童的養育法則,整整一代兒童,包括他自己的孩子,都是在這種風格的教養實踐中長大的。他的兒子們對華生的描述是這樣的:“沒有同情心、情緒上無法溝通的父親,不自覺地剝奪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種感情基礎。”
正當約翰·華生在學術圈名聲大噪之時,他痛苦的大兒子雷納卻背叛行為主義而學了精神分析,成為精神分析家。雷納曾多次自殺,三十多歲時自殺身亡。悲劇仍在蔓延:在華生的外孫女Mariette記憶中,媽媽Mary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經多次試圖自殺;而Mariette自己也是酒精成癮者,并多次考慮自殺。
我在新浪微博上批判了“哭聲免疫法”之后,網友們的評論,讓我再次震驚這種方法的危害是多么廣。很多媽媽反饋,在使用了哭聲免疫法后,寶寶表現出的快樂越來越少,不愛笑也不愛看人,寧愿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其中一個案例特別瘆人:媽媽定時哺乳,極少抱孩子,兩歲多的孩子異常的“乖”,很少哭。即使腳被劃傷,拖了一地血腳印,卻仍不哭不叫疼。才兩歲就已經不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還有媽媽分享更可怕的案例:“我哥在加拿大,鄰居是倆高知,信‘哭聲免疫法帶孩子。孩子出生后就單獨睡一間房,哭得死去活來也不去管。孩子6歲還不說話,現在孩子10歲,已被診斷為自閉癥。”
還有一些媽媽私信告訴我,自己曾經不理解嬰兒的需要,不及時撫慰孩子的哭鬧,現在孩子被診斷自閉癥。我沒有專門研究過自閉癥,也不確定自閉癥與“哭聲免疫法”是否有真正關聯,因為收到一些關于自閉癥的反饋,特地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哭聲免疫法”讓孩子更易受挫
即使在行為主義育兒法的發源地美國,目前這個方法也被摒棄,約翰·華生也曾被評為“美國人最討厭的人”之一。醫生和助產士都會給媽媽們“親密育兒”的建議。
孩子在出生大概頭兩個月里處在“正常自閉期”,這個期間孩子對外界反應很少,除了吃就是睡。因為這時候在孩子的感覺里,世界和自己是一體的,就像還在子宮里一樣,尚不存在“外在的媽媽”。母親的積極關注和陪伴,維持了孩子的這種“全能自戀”,即世界與我一體,呼“奶”喚“抱”,無所不能。
孩子的“全能自戀”較充分滿足后,心智自然向前發展,逐漸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開,不僅僅關注自己,也開始關注別人,愛向內灌注滿了自然會流向外界,這就是所謂的“主客體分化”,完成這種分化后,嬰兒對世界有了最基本的信任,才不會在將來一遇到挫折就想要毀滅一切。像“精神分裂癥”等嚴重的精神疾病,都有“全能自戀”重度受損的心理基礎。
“哭聲免疫法”等行為主義嬰兒訓練法,破壞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可能母親只是掐著表延遲了5分鐘,在尚未形成邏輯性空間思維能力的小嬰兒感覺里,整個世界開始破碎,地獄般的煎熬似乎永無盡頭。孩子吃驚地發現“這個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時候居然不及時回應我。”
在這種煎熬中,嬰兒會累積巨大的恐懼和憤怒。到了兒童期,可能一些非常小的挫折,就會讓孩子無理取鬧大爆發,對父母拳打腳踢,瘋子一樣不可理喻;有時候面對一點危險都沒有的事物,卻驚恐發作,害怕得恨不得躲進子宮里。而正常的孩子,面對新鮮事物,雖然會有點害怕,但還是滿懷好奇去探索。
為了給孩子打下一生心理健康的基礎,請媽媽們盡情親密育兒,及時回應孩子。真愛,永遠不會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