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張: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們要做的是,分清孩子和父母各自的領域,不要試圖一直引導孩子按家長的規劃走,而要學會適時﹃閉嘴﹄。
網絡上有一段對中國父母的描述引起很多人的共鳴——“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少年宮。7歲:孩子,我給你報了奧數班。15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重點中學。18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高考突擊班。23歲:孩子,我給你報公務員。32歲:孩子,我給你報了《非誠勿擾》……”短短的幾句話,概括了不少中國孩子的成長歷程,然而這種“以愛之名”的“人生程序規劃”似乎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網絡上甚至掀起了一輪對“包辦人生”的討伐。
這種情況并非中國特色,國外教育圈有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這類家長:“直升機父母”。
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直升機父母”這個說法緣自美國,這樣的父母會給孩子們專門買防過敏襪、專門請家庭教師改正他們不正確的握筆姿勢,在他們第二次將膝蓋摔破皮之后就把秋千拆了……“直升機父母”對于孩子的關愛確實太無微不至了。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事事包辦,張羅孩子的一生—— 他們的特征,就是不斷地“盤旋”在孩子的上空,當發現孩子前方的路有障礙時,立馬沖在孩子前面下去清除路障;又當孩子有任何需要時,馬上在第一時間給予補給,唯恐孩子受一丁點兒委屈。
而我們中國父母也在不自覺地成為“直升機父母”。就如文章開頭那個段子里提到的,他們幫助孩子去“學習”、“工作”甚至“成家”。本來應該讓孩子獨立完成的事情,父母們卻一一幫孩子完成,使孩子喪失了一個獨立成長的機會。每天上學放學一定要親自接送回家,在校車安全事故出現后,對管理規范的校車都不再信任……許多父母,連孩子的洗澡水溫都必須精細到用溫度計測量。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允許產生任何不完美。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得了98分就好像犯了天大的錯誤,會被家長上升到的高度也許就是“別人考了100,你只有98分,以后的前途怎么辦”,頓時讓孩子內心無比恐慌。幾次下來,徹底摧毀孩子的自信。
直升機父母害一生
“直升機父母”往往內心都有一種恐懼和焦慮,他們害怕孩子生活上得不到良好照顧,學習上落后于同齡人,害怕孩子有小小的失敗,害怕看到孩子摸爬滾打。于是,就出現了社會怪相,幼兒園的孩子開始做家庭作業,小學生一個星期要趕四五個場子的興趣班,中學生連衣服都洗不干凈,這些孩子幾乎都有一對把“你只要把書讀好,其他的都不用你做”掛在嘴邊的父母。
這其實是一種過度教育,已經偏離了正常教育的軌道,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絕對有百害而無一益。“直升機父母”將自己的孩子視作畢生最大的希望,將大量的金錢、時間加上全身心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不斷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圖來。孩子的壓力因此變得越來越大,直接表現出來的就是緊張、焦慮和憂郁。這樣的父母永遠都是“我”要你如何,而幾乎沒有想到孩子“你”想如何。原本應該快樂成長的童年,變成了父母鞭策推搡著孩子向前跑的賽場。父母咬緊牙關,孩子氣喘吁吁,最后大家都疲勞不堪。
“直升機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是兩個極端。他或許變得非常優秀,但是內心未必感激你,與你關系疏遠和淡漠,絕對不是和諧的親子關系。直升機的“嗡嗡”聲,很可能對他的一生造成不良的影響。他或許在一次次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和目標以后,自暴自棄,最不好的結果就是干脆放棄自己,和你的矛盾由內心轉移到現實生活中,日趨白熱化。
父母如何避免“嗡嗡嗡”
那么,怎樣才能避免成為“直升機父母”呢?
換位思考
問問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自己的父母,或者單位的領導,不知疲倦地盯著你,要你完成你自己并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你會不會越來越有抵觸情緒?幾年下來,你會不會覺得很崩潰?如果你可以感同身受,那就不要逼自己的孩子經歷這種不愉快的過程。
該放手時就放手
放手絕對不是放任不管,在一定范圍內,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往往會有你意向不到的效果。孩子沒有你想的那么弱,隨著年紀的增長,他的各種能力都在增長。放開你的心和手吧,孩子總要學會自己長大,每一次獨立獲得的成績和成功,都能不斷增強他的自信心。
平等的相待而非發號施令
人和人的相處是講究方法的,不能因為是自己生的孩子就可以任意地去命令或要求。首先凡事要學會溝通,讓孩子感受來自你的平等,信任和包容,讓他擁有良好的心態。長遠來看,一個強大的內心,對他面對人生的學習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比你幫他安排或完成好具體某一件事要有用的多。如果一件事情,孩子獨立完成確實有難度,那么不妨用引導而不是包辦的方式來和孩子一起完成,授予魚,不如授予漁。這樣也是增強親子關系的好途徑。
人生如果真的是一場賽跑,那也是一場馬拉松,需要強健的體魄和強大的內心來完成這個過程。起跑固然重要,但是全程還要孩子自己跑,掉幾次隊沒有那么恐怖,從挫折中摸索和學習到跑步的節奏和技巧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