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張: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基礎上,讓孩子犯錯;不人為中止一些小孩正在犯的小錯,給孩子一個自己面對錯誤結果的機會,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純真而美好,在他們懵懵懂懂的成長過程中,由于身體和思想等方面發育都不成熟,做事難免會出錯。大人認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看來也許并不那么容易。因此孩子們如果做錯了事,請家長們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標準去評判他們,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他們身心健康地長大成人。
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不要太苛求孩子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應當做點錯事。做錯事,就是長見識。”
不過道理歸道理,但當爸爸媽媽真實面對孩子犯錯時,還是很難做到淡定。試問有哪個媽媽看到孩子吃飯時把飯菜灑得到處都是、喝口水能濕一身還能做到微笑以對的……大一點的孩子若是做了幾遍的作業還是做錯、天天跟同學打架、光吃零食不吃飯、經常把家里的東西亂扔弄爛等等,面對這些爛攤子,家長們難免火冒三丈,有的便開始沒完沒了地說教或是責罵。
對這點,兒童教育專家楊杰深有體會,她在許多案例中發現,假如家長認定孩子犯了不應該犯的錯,往往有這么一連串的心理活動:“這么簡單的錯誤,你犯了幾次了?怎么這么笨呢!就是沒記性,說過你多少次了,還是屢教不改。要我看,就是不用心!你說你怎么就這么不爭氣呢!這回我非得給你點顏色看看,讓你長長記性……”
家長的怒氣發泄并不有助于孩子改正錯誤,相反,還會增加犯錯誤的概率。“其實,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的過程。通過犯錯誤,孩子會學到了什么是對的、什么對我們最好,孩子天生有自我糾正的能力,主要靠模仿和合作來完成,而不是靠懲罰和羞辱來實現,對犯錯誤的焦慮只會增加犯錯誤的機會。父母應該傳達給孩子的信息是:只要盡最大努力就夠了,錯誤是學習和成長中很自然的一部分。”楊杰提醒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家長們,不要太苛求孩子了。
不允許孩子犯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家長帶孩子,因為擔心他們摔倒,不允許他們奔跑和跳躍,若是孩子不聽勸阻而摔傷后就會惹來一頓責罵……不允許孩子犯錯,其實不利于他們的成長,我們應該在相對安全的范圍里讓孩子去嘗試,犯錯也沒關系,孩子會在錯誤中得到教訓,從而學會如何保護自己,下次避免同樣的錯誤發生。
如果家長總是在孩子犯錯時給予負面的評價和信息,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會很不利,孩子會——
1.隱瞞錯誤,不說出真相。因為當孩子害怕受到懲罰或者失去父母的愛時,他們就學會了隱瞞自己的錯誤。與其面對懲罰,他們寧愿隱瞞所做的事情并希望不被發現。
2.害怕冒險,謹慎行事。當孩子因為自己的錯誤獲得令他們羞愧的信息時,他們通常會害怕再犯錯誤。為了免于因犯錯、失敗或者讓父母失望而承受痛苦的后果,他們就會謹慎行事,不再設定可能達不到的高標準,而只做那些可以預測且安全的事情。他們可能會取得成功,卻不會有幸福感。
3.指責他人,以此來保護自己。在缺乏寬容的環境中長大會使孩子采取防御的態度。當孩子覺得犯錯誤會惹來麻煩時,就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從而無法培養自身的責任感。
4.自我貶低,失去自信。當憂心的父母為孩子的行為或錯誤感到失望、生氣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點不值得父母愛或者不夠資格得到父母的愛。不管男孩還是女孩,因犯錯而受到懲罰時,結果都會因為那些錯誤而無法原諒自己和別人。而只有當孩子沒有因為犯錯誤而受到羞辱或懲罰時,他們就會明白自己不一定非得完美才會被愛,從而學會愛自己以及接受自己的缺點,同時也能更好地來增強孩子和父母合作的意愿。
孩子頻繁犯錯怎么辦?
很多媽媽會苦惱,如果孩子總重復同一個犯錯,那怎么辦?
楊杰認為,根據直觀經驗,一個低級錯誤,孩子會3次、5次甚至8次地重犯,但是,很少超過15次。孩子容易犯錯,不是故意為之,而是因為熟練程度不夠,處于一個不穩定的階段,還需要不斷練習。
而造成孩子頻繁犯錯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每次犯錯的時候,父母總是把注意力放在責備孩子,而不是改正錯誤上。每次犯錯,孩子并沒有學會正確的處理方法,更不要說從中吸取經驗教訓、避免再犯了。
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接納錯誤并幫助孩子改正錯誤。不翻舊賬,不帶負面情緒,不用語言攻擊孩子,而要把精力放在改錯上。這是孩子最喜歡的方式,也是改錯效率最高的方式。
沒有人可以從來不犯錯。通常,做得越多,錯得越多。如果每次犯錯都被嚴厲地批評,孩子就會放棄主動學習、主動嘗試的機會,對爸爸媽媽而言,更重要的是從小讓孩子具備解決問題、面對挫折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養成,前提是要允許孩子犯錯,讓他明白錯在哪里,并有改正錯誤的勇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