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羞恥、嫉妒、冷漠﹄,在讀﹃復旦大學投毒案﹄投毒兇手林姓同學的資料時,這些負能量的詞躍然于腦海。它們,是如何種植于一顆心靈中的呢?
復旦大學的“室友投毒事件”曝光于天下后,“室友”一詞很快成了焦點。甚至有人為此寫了條微博,羅列出近些年發生在大學宿舍里的多起暴力案件,戲稱說“感謝當年室友的不殺之恩”。
曾幾何時,“是否同窗過”是關系“鐵不鐵”的衡定標準之一,可是,如今的“室友”啊,你們怎么了?
有消息稱,在“復旦投毒事件”中,“室友”林姓同學似乎僅僅為了平攤水費問題,就和別人發生了爭執,最后殘忍投毒,毒殺了另一個年輕的生命。
是什么讓一個年輕人如此冷漠而殘忍?滋養了這分冷漠與殘忍的又是怎樣的“水分、肥料與土壤”?
是家境貧寒,讓他極度自卑么?家境真的可以讓一個人的靈魂墜落深淵嗎? “自卑、羞恥、嫉妒、冷漠”,在讀他的資料時,這些負能量的詞躍然于腦海。它們,是如何種植于一顆心靈中的呢?
成長病毒1:羞恥感
影響一個人的成長與發展有著極其廣泛的因素。我們也許可以借此事件嘗試“還原”這類人的成長經歷及其影響。
林姓同學一直給人的印象:一個對羞恥感極為敏感的人。對于任何人而言,羞恥感都是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感受之一。
羞恥感的形成又可以讓人隱約聯想到成長經歷中的遭遇。心理學家發現,絕大部分的心理創傷都是由于人們成長經歷中點點滴滴的事件堆積而成。“自尊”嚴重受創的人群,其問題根源往往來自與母親或主要撫養者的點滴互動。
比如,寶寶看見路邊野花開得絢爛,于是想把自己的這一驚喜發現與母親分享,然而母親或許因為見怪不怪,或是那一刻心情不好,當寶寶興奮地分享喜悅時,卻報之以陰沉的表情,甚至會皺眉表示反感,進而教育孩子不要隨便采摘花草!母親此類表達,無論她自己如何去解釋其合理性,可帶給孩子的感受毫無疑問只是一個突如其來的“不!”而已。
孩子脆弱的自尊就此受損。這一刻,年幼的孩子對其遭遇根本無力去做任何的理性解釋,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我”是不好的,“我”想分享的是無價值的,“我的一切”都很糟糕。如果類似的經歷一遍遍地發生在孩子身上,羞恥感會緊緊將他捆綁,甚至一生無法擺脫。
神經生物學的最近研究表明,人類的大腦在社會化的初期階段里,還未能發展出應對強烈羞恥體驗的能力,假如在發展的關鍵期兒童缺少通情達理的父母,那么重大負性情緒的調節通路,其發育就會受到阻礙。
如果父母不曾為帶給孩子羞恥感而做出適當的彌補,孩子自己為了應對這種折磨人的感受,就會發展出一套“補償機制”。幼兒最擅長的方式就是“幻想”,他們會把自己幻想成為“獨特的、偉大的、完美的”的人,借此屏障來保護自己脆弱不堪的自尊。同時,這種幻想可能伴隨他們一生。
這類人長大后,或許會表現得對自己要求嚴苛,無論是生活還是學業、工作,都要求完美;同時又表現出情感冷漠——有時候是一種 “厚臉皮”,他們自我肯定,與他人疏遠,在別人看來是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在他們眼里卻可能是天大的事情……總之,他們對羞恥感有著異常劇烈的反應,一旦體會到這種感覺,就立刻會迸發出憤怒和責備。
成長病毒2:嫉妒
如果從小,母親看不起父親,認為父親“沒有本事”。于是,在強烈的失落感中父親轉而對孩子異常苛刻,母親也格外期望孩子日后能出人頭地。父母雙方的期待像兩座大山從小壓得孩子不堪重負。他可能聽到最多的評價就是,“你怎么就不如其他孩子”、“你真讓人失望!”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很可能無法擺脫掉“內在父母”對自己的評判,絲毫不敢放松自我……
而一旦進入社會,這類孩子會發現自己無法像其他人那樣自在地生活,做事總是畏手畏腳,在周圍人眼里,他們可能是一個內向的、沒有勇氣的、對生活缺乏熱情的人。但另一方面,他們在內心為了逃避這種痛苦感受,可能會在內心反駁:“你們有什么了不起!我在XX方面比你們強多了!”
這樣的內在語言聽起來是傲慢,可是,嫉妒常常躲在傲慢的背后。
成長病毒3:優越感
自尊心越脆弱的人,對優越感越渴望,就像個癮君子對毒品的渴望一樣,明明知道追求優越感只能換得片刻滿足,也要一生永無停歇地追尋優越感。然而,這種追求總帶著一絲絕望的味道。
在孩子的童年,當被過分當成中心,被過度肯定時,會使孩子看到別人擁有某種資源自己卻沒有時,便會感受到自己的優越感受到威脅,下意識里,為了保護這種自我優越的感受,他們可能會通過貶低他人的方式,為自己保留住優越者的位置。
和以往愛否定孩子的上一輩父母不同,如今的父母們喜歡可勁地贊揚、肯定孩子,有時甚至是無原則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錯了,家長也百般袒護,千般寵愛,這容易使孩子只喜歡稱贊和表揚,不喜歡批評,虛榮心較強。這類孩子只要聽到別人的負面評價,就會生氣或受不了。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容易情緒異常、人格異常等,受挫能力極低。
那些心理素質差,認知能力弱的孩子,更容易產生迷惘、焦慮、消極、沖動、偏激等心理障礙,進而引發行為失常,容易形成不良事件的刺激誘發心理障礙。
也許父母們可以停下來檢視一下自己:
你是否對孩子抱有不切合實際的期望?
你是否忽視了孩子的生活,不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或想要什么?
你是否對孩子比較冷淡?
你是否喜歡在外人面前炫耀孩子的成績,有意無意間用孩子在滿足自己?
你是否常常擔心孩子會“出問題”?——這也讓孩子常常感到養育環境帶給他們以恐懼與焦慮。
你和配偶的沖突中心是否常常就是你們的孩子?
任何林木的成長始自幼苗階段。不要覺得孩子小,父母的言行就無關緊要。事實上,每一天,爸爸媽媽們的言行都在鋪墊孩子未來的路,有些路通往被嫉妒情緒包圍,有些通往沉迷于虛幻的優越感、自大的妄想與完美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