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2013年一季度經營情況的特點
1.主要經濟指標同比全面負增長(見表1)
①進入“十二五”后的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節節下滑(見表2)
每年的第一季度除了兩個假日的影響外,市場也是淡季,從“十二五”的首年2011年起,第一季度主要經濟指標步步下滑,充分反映市場在轉型調整期冷淡的嚴峻程度。

②警惕產品銷售不暢和產品投入不足的兩極矛盾
據統計,在2013年一季度63家企業中,產品銷售收入下降的有40家,占63.5%;工業增加值下降的有40家,占63.5%。產品銷售收入指標反映企業市場銷售情況,反映企業的資金運動,它以是否收到貨款或者得到了收取貨款的憑證為依據。工業增加值指標是指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可以反映企業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這兩項指標牽動著企業生存與發展兩根主要神經,十分敏感,要引起經營者的高度警惕,千萬不要陷入惡性循環中。
下面列舉年銷售收入達5000萬以上的企業的上述兩項指標,在一季度里雙雙下降情況,見表3。
③利潤總額大減,虧損企業大增
據統計,2013年一季度利潤總額為4546萬元,較2012年一季度同比減少5 1 4 0萬元,下降79.6%。63家企業利潤增長的23家,占36.5%;利潤減少的24家,占38.1%;虧損企業16家,占25.4%,較2011年一季度增加8家,虧損額增加2074萬元。虧損企業有北人、上海光華、陜西北人、上海亞華、上海紫宏、上海華太、淮南光華光神、申威達、奧托等。另有7家企業季度盈利在10萬元以下,基本接近虧損的邊緣。
④見成效的轉型企業
a.在嚴峻的經營形勢下,“產品銷售收入和工業增加值”實現雙增長的有8家企業:
天津長榮:產品銷售收入15902萬元,增長3.1%;工業增加值6619萬元,增長2.4%;
浙江藍寶:產品銷售收入2674萬元,增長12.7%;工業增加值796萬元,增長18.1%;
河北海賀:產品銷售收入5975萬元,增長14.4%;工業增加值2753萬元,增長44.1%;
汕樟輕工:產品銷售收入3833萬元,增長17.6%;工業增加值492萬元,增長25.5%;
天澤太行:產品銷售收入906萬元,增長20.5%;工業增加值360萬元,增長41.2%;
瑞安華威:產品銷售收入1028萬元,增長6.8%;工業增加值229萬元,增長26.5%;
德陽利通:產品銷售收入1446萬元,增長1.9%;工業增加值525萬元,增長4.3%;
平涼亨達:產品銷售收入676萬元,增長124.3%;工業增加值90萬元,增長125%;
其中天津長榮、汕樟輕工、瑞安華威、德陽利通和平涼亨達等5家企業也做到了利潤總額的同比增長,可謂“三增長”企業。
b.積淀的科技成果,噴發出巨大威力
天津長榮長期積累的科技力量顯現巨大威力,據一季度統計,長榮實現銷售模切機和燙金機70臺/12140萬元,主導產品銷售收入占到企業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76%,實現了較高產業化程度。
另據統計,長榮一季度的模切機和燙金機系列產品的銷售收入相當于河北海賀、玉田興業、上海亞華、平涼亨達、哈印機、國望等6家同類產品銷售收入總和還要多出近3000萬元,實現產業高度集中。
目前長榮市場上銷售的高檔模切機、燙金機的單臺價格,相當于中檔產品的1.7倍,低檔產品的3.9倍,實現高檔產品高技術附加值。
從以上3種數據分析,不難看出技術升級、產品轉型給天津長榮帶來的持久回報,從而更堅定我們走高端制造的信心,真正從“大而不強轉向為大而強”,實現“中國制造升級版”的夢。
c.平張紙多色膠印機逐漸向產業化規模邁進
據統計,上海光華一季度銷售12臺高檔多色機,其銷售額占到企業銷售額的93.6%,形成高檔主導、一般從輔的產品結構。平均月銷4臺的業績,市場產業化規模正在構建。
大族冠華一季度銷售12臺“筱原”高檔多色機,其銷售額占到企業總銷售額57.3%,基本形成高檔主導,一般從輔的產品結構。平均月銷4臺的業績,市場產業化規模正在構建。
d.依靠技術升級帶動產品結構轉型調整
江蘇方邦是制袋機專業生產企業,今年一季度銷售指標有所下滑,但出口產品銷售高達1139萬元,占總銷售額的74.7%,較2011年季平均出口762萬元,增長49.5%。在產品研發上,不斷追求“高精尖”,研制成功的全自動方底制袋機的技術附加值相當于原半自動卷筒方底制袋機的3.27倍,給企業帶來了豐厚利潤。
天澤太行由機組式標簽機研發提升為衛星式標簽機,其單臺價值由63萬元/臺變為132萬元/臺,翻一番多;平涼亨達新研制的模切機和燙金機已開始進入市場,其技術附加值遠遠超過原切紙機,大約單臺價值相當于12~20倍;長春印機廠涉足包裝機械的研制和新型鑄鐵的技術合作研發,擴展了市場銷售渠道,增大了多種經營的收益;華岳介入包裝機械的研制;北人富士噴墨平臺和印后設備的擴展等,都反映了企業在當前轉型中,積極向上,努力奮斗,開拓市場,以更新、更高的產品獲取更多更大效益,保障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2.建立新的企業運行質量評價體系,促進轉型升級
①為什么修改企業運行質量評價體系指標
在企業轉型中,衡量企業運行質量優劣也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十二五”行業發展重點由單純追求量和速度的增長,轉變為結構調整升級和運行質量的提升。這種轉變對行業及企業的評價方式提出新的內容和標準。因此,將1997年由國家統計局,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原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發布的“工業經濟效益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改為2013年我們采用最新的“印刷機械工業運行質量評價體系指標”。
新體系指標解決如下問題:一是指標設置老化,過去關注點集中在企業效益的評價,缺乏對生產運營的整體評價;二是標準值老化,原指標體系采用的標準值代表我國“八五”末和“九五”中期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而近年來機械工業高速發展,各項指標的水平已顯著提升,原標準值已難以代表行業近期發展水平;三是原標準值缺乏行業特性,原經濟指標體系為工業行業所通用,因此標準值的設定也為工業平均水平,不能反映印刷機械行業特性。
②印刷機械工業運行質量評價體系指標權重和標準值(見表4)
③指標體系修改主要內容
a.新增4項指標: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凈資產收效益率、工業增加值率、萬元增加值電能耗。
b.提高考評標準5項:
工業產品銷售率由過去96.3%提高為97%;
總資產貢獻率由過去的10.7%提高為12%;
成本費用利潤率由過去的3.71%提高為8%;
流動資金周轉率由過去的1.52次提高為1.7次;
全員勞動生產率由過去的16500元/人提高為135100元/人。
④2013年一季度企業運行質量評價體系指標(見表5)
⑤評價企業運行質量暫行分類標準:優為100%以上;良為大于80%,小于100%;中為大于60%,小于80%;差為60%以下,劣為負值。
2013年一季度按照5類標準劃分:優秀4家(長榮152.33%、東航112.90%、精密達1 1 0 . 8 9 %、海賀109.22%),占6.9%;良好12家,占20.7%;中等19家,占32.8%;較差21家,占36.2%;劣等2家,占3.4%;另有5家企業仍按老標準報,未作排序。
第二部分:2013年一季度行業主要經濟指標排序
見表6~表12。

第三部分:從數據里尋找轉型的機遇
在國家提出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是轉型中心之際,印刷機行業順應形勢,抓緊產品轉型升級,解決產品“高端不足,低端過剩”的突出矛盾,拓展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力和占有率。怎么做?請大家分析幾個數據,找出答案。
1.平張紙多色膠印機的剖析
平張紙膠印機在今后一段時間里仍是印刷行業生產里的主打產品,它的市場需求變化,在某種意義上講是印刷市場興旺和冷淡的晴雨表。
①高端平張紙多色膠印機市場占有率低
第一組數據:22.7%︰77.3%=高檔機︰中檔機
2012年11家平張紙多色膠印機生產企業的市場銷售情況,見表13。2012年高檔機只占年銷售額的22.7%,其余77.3%仍處在中檔水平之上.
第二組數據:5.86%和4.92%=高檔機臺份市場占有率和高檔機金額市場占有率
2012年國產高檔膠印機市場占有率分析,見表14。
②四色機產業化程度低(2012年):
八開機7家,年產387臺,平均1家年產77臺,月均產量6.4臺;
四開機9家,年產589臺,平均1家年產65臺,月均產量5.4臺;
對開機7家,年產98臺,平均1家年產14臺,月均產量2臺;
全張機3家,年產19臺,平均1家年產6臺,月均產量0.5臺。
其中高檔平張紙對開多色膠印機北人、上海光華、江蘇昌昇、大族冠華、威海濱田等5家均可生產,但是2012年僅銷售35臺,平均每家不足8臺,距離每家60臺的產業化初等標準,水平顯得相當低。
2.印刷機械出口產品情況
據海關信息統計,2011年全國印刷機械產品出口為12.24億美元(約76億元人民幣),2012年產品出口為13.38億美元(約83億元人民幣),增長9.31%,較“十一五”均值7.76億美元(約48億元人民幣)相比增長57.74%,出口形勢好的超出預期。
①63家主要企業的出口產品額所占比率低
第三組數據:7.71%和9.89%
63家行業主要企業于2012年共出口6.4億元人民幣,而全國出口額高達13.38億美元,約合83.22億元人民幣,占7.7%的低比率。
63家行業主要企業于2012年出口6.4億元人民幣,僅占63家企業2012年產品銷售額64.8億元的9.9%。
②10家出口交貨值排行優秀企業產品外向型程度低
企業國際化包含經營理念、企業管理、人才資源、國際市場品牌形象和產品市場占有率等,其中產品外向型,在市場占有程度的比重也是十分重要的指標,若以20%作為參考標準,63家企業里只有江蘇方邦、上海德拉根、上海亞華、浙江藍寶和高斯(中國)等5家,出口交貨值占銷售總額20%以上,其余均處在14.93%~5.67%,見表15。
以上列舉的3組數據和1組表格,說明我們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產業化程度低、63家企業外向型程度低、出口占企業銷售總收入比率低。“四低”意味發展空間大,提升余地大,只要選好突破口,一定會贏得新發展。
③企業經營運行情況剖析
企業在外界變化之時,在轉型期里經營指標下落起伏是正常的,但關鍵要分析是什么指標下滑,若是經濟效益綜合指數不斷下滑,一定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因為這項指標主要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償債能力、產出效率、產銷銜接等6個方面的狀況,既能多個側面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現狀,更能綜合反映企業經濟效益的變動狀況及各構成指數的影響程度。所以,企業主要經營者要從這些數據里找出自身經營問題,不斷修正錯誤,健康發展。
a.經濟效益指數下滑嚴重
第四組數據:143.38%和5.49%=經濟效益指數和總資產貢獻率
2011年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76.99%,2012年為141.38%,下降33.61%;
2 0 1 1年總資產貢獻率為9.02%,2012年為5.49%,下降3.53%。
b.總資產貢獻率是企業經營中的最大短板
原國家規定總資產貢獻率標準值為10.7%,也就是說百元資產應當貢獻利稅總額和支付利息之和為10.7元。據2012年統計,63家總資產貢獻率情況如表16。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到,19家企業總資產貢獻率小于5%,經營已經進入困難之中,貢獻率為負數的7家,即總資產貢獻率<0。這說明企業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資產利用水平低下,已不能為社會創造有價值的財富積累,而給社會帶來嚴重負擔。
c.企業兩極分化,行業面臨“洗牌”
2012年前,溫州印機、福建廣宇、大連大地、江西通達、京東電子、河北裝璜、營口三鑫、海門北人、溫州神力、杭州吳泰、無錫光華、無錫中策、溫州瑞龍、瑞安躍華、鎮江斯伊格、淮南鑫盛等16家企業,由于不同原因,先后退出行業。與此同時,天津長榮、大族冠華、深圳精密達、中山松德、汕樟輕工、河北海賀、浙江藍寶、浙江通業和好利旺等一批優秀企業,在轉型中脫穎而出,為行業增色。
我們也對原64家企業作了產品銷售收入的分析,其中8家企業的年銷售收入不足1000萬元:淮南鑫盛、咸陽印包、深圳嘉洛、淮南華躍、白山輕工、汕頭韓江、宜昌東方和斯伊格。尚有64家之外印機企業,多集中于印機生產聚集地北京、上海、長沙地區、陜西渭南、山東地區、遼寧半島區域、溫州地區等一些中、小企業,產品同質化問題仍未完全解決,低檔次競爭仍處白熱化,伴隨痛苦的轉型,恐有部分企業還會脫離印機隊列,另謀新生。這種經緯分明,兩極分化,優勝劣汰,重整洗牌趨勢,已顯露頭腳,今后還會繼續。
3.共商對策
①堅定不移推進高檔產品戰略
高檔印機產品市場占有率低,產業化程度低。解決“兩低”,必須堅守高檔產品方向,堅守戰略上的終極大目標。
②擴大產品出口,打造中國印機品牌
當前印機產品出口連續7年呈現增長的好形勢,但保持上升狀態,卻還面臨不少困難。其一,國際市場尚未有效復蘇,美國市場有所恢復,并且推升我國對美出口出現了上升,但是我國出口的另一個主要地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導致其內部購買力持續下降。另一個我國產品出口的大國日本則由于鉤魚島領土糾紛,雙方的貿易也出現了下降。其二,美元、歐元、日幣等世界主要貨幣出現貶值,倒逼我國人民幣近期又出現一股升值趨勢,使我國出口面臨嚴峻的匯兌壓力。
要讓印機產品出口能夠持續上升,一定要在提高技術創新上下功夫,以過硬的產品贏得持久的市場。在抓好產品質量上要像同仁堂百年祖訓那樣,“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講求“內誠于心,外信于人”。打造“中國制造”的好形象,好品牌。
③抓住轉型機遇,尋求更好更高的發展空間
華西集團老領導吳仁寶于3月份病逝,其子吳協恩就華西未來發展講了“三轉型”,即:由數量向質量轉、由體力向腦力轉、由傳統向現代轉。“三轉型”的提出反映與時俱進的思路,這對印機企業研究未來發展有所啟示和借鑒。
④借鑒行業里轉型典范企業的經驗為已用
在轉型中,印機企業適時跟進,做出成績。在2012年的統計信息第三部分材料中,隆重推出8項“全國印刷裝備進步獎”和8個轉型升級的優秀企業:天津長榮、大族冠華、浙江藍寶、上海好利旺、深圳精密達、浙江通業、河北海賀和汕樟輕工,它們是“注重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典型,供學習借鑒。
⑤轉型困難之中要抱團發展
面對“印機行業小、產品多而雜、技術難度大、新老交融多”的特點,一定以更高層次、更廣視野著眼未來。要拆除封閉籬笆,打通合作渠道,集成各自優勢,抱團取暖發展,形成1+1>2的效應。行業中聯強集團和新聯強聯盟作出了嘗試。
當前形勢依照嚴峻,中國制造業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增速下滑,需求疲軟,成本上升,利潤縮水”這樣的困境,更要面對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難題。我們制造業短期復蘇無憂,但中長期結構性調整必須提上議事日程,大力淘汰落后產品和產能,促進自身產品結構調整優化和整體競爭力提升,在低谷中為下一輪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