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福忠
上篇談到美國報業(yè)在發(fā)行上暫時穩(wěn)住,不再像以往每年大幅度下跌,但沒有談到營收。恰好美國報業(yè)協會(NAA)公布了2012年報業(yè)的營收數據,去年報業(yè)總收入是386億美元,較前年僅小幅下跌了2%。其中,廣告收入跌了6%,差額是由其他收入補上的,包括發(fā)行增長的5%,不定期專刊與直銷增長的8%,以及新營運項目,如對當地商家的電子商務服務,增長8%。
專刊直銷以前因為金額過小,沒有納入統(tǒng)計,而新營運項目是最近才發(fā)展起來的,兩項營收各有30億美元,各占8%,合起來占總營收的16%,報業(yè)協會認為這個數額足以納入計量統(tǒng)計。執(zhí)行長Caroline Little說,美國報業(yè)正在自我轉型。除了這兩項的16%,發(fā)行收入占了27%,數字廣告占了11%,印刷廣告占了46%(見2012美國報業(yè)營收來源分配圖)。
發(fā)行收入增加5%,是因為數字版開始收費,同時印刷版也漲價。但數字與印刷綁在一起促銷,訂閱印刷版可以免費使用數字版,如果僅訂閱數字版則要付費。報社篤定印刷版讀者不會因為訂閱費漲價而退訂,訂閱印刷版后也不會再付費去訂閱數字版,所以這一促銷策略是成功的。
報業(yè)評論家Alan Mutter對這種典型的增加營收的方式非常了解,他舉了一家中型報紙的實例。去年春天,這家報紙的數字版開始計量收費,也就是閱讀少量的文稿免費,超過數量收費,同時也提高了印刷版的訂閱費,但印刷版的讀者可以免費閱讀數字版。為了促銷,數字版的訂閱采用會員制,以贈送戲劇表演入場券、免費參觀水族館等,吸引付費的會員。在印刷與數字雙漲的9個月之內,發(fā)行進賬160萬美元。
是否有印刷版的讀者因為漲價而改訂數字版?有,只有5人。印刷版訂戶有6萬5千個,加上2萬5千份零售報,還是原來的9萬個訂戶,沒有因為漲價而退訂,而數字版的點閱頁數,仍與未收費的時候一樣多。雖然大費周章進行數字版促銷,但僅吸引了1400名付費讀者,換算成金額不過16萬美元,是額外收入。
數字版收費與印刷版漲價,并沒有流失讀者的忠誠度,同時又增加收入,報社一舉兩得。但報業(yè)評論家們卻不認為是好事,更不認為是報業(yè)今后的營運模式,理由只有一個:收費墻固然把原來的讀者圈在墻內,同時也把無數潛在的讀者擋在墻外,這些潛在讀者,正是報業(yè)賴以生存的永續(xù)資源。
這就要從報紙的讀者群說起。從各方面的統(tǒng)計得知,讀報的人絕大多數都超過45歲,讀報人的平均年齡是57歲,數字版報紙的讀者年齡略小,也相差無幾。但每過一年大家就增長一歲,45歲不是什么魔術數字,不會一到45歲就自動變成報紙的讀者,正好相反,不讀報的人不會因為年歲的增長就來讀報。
隨著時光的流逝,年長的讀者群會逐漸衰減,不讀報的族群逐漸變大,報紙的讀者群一年年縮小,同時廣告也會相對縮減,因為年長的族群消費能力有限,廣告主對有限市場的興趣自然不會高。所以報業(yè)評論家?guī)缀蹩趶揭恢拢I評報業(yè)現在的做法是畫地為牢、固步自封,甚至是垂死的貪婪。
那怎么辦呢?評論家大聲呼吁,趁著現在還賺取利潤,趕快開拓市場,讓45歲以下的年輕人成為報紙的讀者,而關鍵就在移動數字上的動作。最新的統(tǒng)計表明,人們耗費在移動數字上的時間,每3分鐘里,就有1分鐘用在手機與平板計算機,以后還會增加。報業(yè)抓住這一族群,才有希望真正轉型。
多年來,報紙的新聞,在全民新聞、社群網絡新聞、博客、網上原生新聞的沖擊之下,不但沒有倒下去,反而更顯珍貴。現在的問題不是新聞內容,是新聞如何在移動數字環(huán)境中的展現,如何用手機查閱層層鏈接的報紙網站?顯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