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石
一個農作物品種的好壞關系到千家萬戶一年的收成,也關系到中國的糧食供應和糧食安全。因此,品種審定是世界各國農業生產管理的重要一環。
對于主要農作物品種的管理,美國和歐洲采用不同的管理體制。美國采用的是品種認證制度,但這個制度在美國是一個自愿性的制度。美國的種子認證機構是根據《聯邦種子法》或《州種子法》授權,代表官方鑒定種子的機構。在美國有45家認證機構負責各種農作物的認證。各個認證機構下屬的作物評審委員會負責對種子進行評審和認證,該協會的組成人員包括來自私人認證機構的代表、科學界的成員、私人育種家以及美國農業部門的官員。其組成人員的廣泛性,保證了這些機構的透明性和公開性,在決策過程中也能體現農民的利益。
歐洲采用的是品種審定制度,與我國的有相似之處,但是要簡單得多。我國一直延續的是品種審定制度,產品經過一年的預備試驗、兩年的區域試驗再加上一年的生產試驗,都達標或進入前幾名,通過專業委員會和大評委的評審之后,才算正式通過該品種的審定。這樣的品種審定制度看似合理,但在實際操作中各方面卻一直很糾結。這是因為:
第一,審定把關是要嚴格還是寬松?一般的習慣性思維是要嚴格。但是,農作物產品的表現具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不確定性。這個品種在一個地方表現好并不等于在其他地方表現好,在某兩年表現好并不等于一直都會好。市場追求的并不是絕對的高產,而是在各種復雜環境和氣候條件下穩定的產量。在區域試驗有限的點次中表現出的“高產”,第一未必可信,第二也意味著高風險。以筆者之見,官方審定是把握及格線,應讓市場去選擇品種。
第二,是否應該設定對照品種的增產下限?增加農作物品種的產量是所有農戶和官方的追求。但是農產品的品質同樣重要。優質產品可以賣更高的價錢,農民同樣增收,消費者照樣捧場,過度強調產量標準無疑與市場發展脫節。設置的標準過高會造成兩個結果:產品區域試驗中的“跑點”現象愈演愈烈,弄虛作假成為常態;育種盲目追求產量,抗性大大降低,為將來的實際生產帶來災難性隱患。高產不僅僅取決了品種,更多的是相應的栽培措施。沒有最好的品種,只有最適合的品種。政府相關部門負責的是產品的安全性和真實性,而不是豐產性。豐產性是市場和農民自己決定的事情,政府的大包大攬無益于市場的發展。
第三,對于抗性的要求是否應該與時俱進?絲黑穗在東華北曾經是毀滅性的病害,所以在東華北,感絲黑穗的品種會被一票否決。但是隨著種衣劑技術的發展和廣泛使用,種衣劑可以非常有效地控制這一病害的發生,所以審定標準也應該隨之改變,不應當作為一票否決的依據。
第四,對于優秀新品種的特性是否應該給予應有的關注和評價,比如耐密性和品種高度?我國目前國家和省級品種審定試驗的規定密度普遍偏低,這樣就使得更具有耐密性的品種的優勢難以發揮出來,就如同在百米賽場上規定了跑步的步數。另外,植株矮的品種在區試中明顯吃虧,而這正是一個品種的優點之一。
第五,審定時間是否可以縮短?為了強化科學性和監管,以及避免風險,各級政府設定了多年多點的試驗體系。但是這樣一來,審定所花費的時間太長,無疑拖慢了市場研發和商業化的節奏,不利于產業的快速發展。歐美種業過去每個品種的生命周期大約是5~7年,隨著育種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生物技術的應用,具有更強競爭力的品種推出的速度大大加快,現在一代新品種和技術的產品往往只有2~3年的生命周期。我國僅僅品種審定就要經過4年時間,無疑會自縛手腳。增多點次和縮短時間是可以考慮的思路。
第六,品種審定是否可以免責?現在,國內各個科研院所和大大小小的種子公司對于品種審定趨之若鶩,其背后除了利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免責”的盾牌,即“通過審定的品種”在市場上的表現即便有問題也可以因為通過了國家權威部門的審定而“免責”。如果這種心態成為我們行業的追求,這就與我國設立品種審定制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了。如果這一“潛規則”不改變,我們行業對農業生產和農民負責就是一句空話,而品種審定的意義就失去了。
政府的審查機構應該關注的是行業標準制定和監督執行,產品安全性的評價和風險防范。至于產品的有效性和實用性,應當由市場和客戶來決定,這如同食品的營養和口味不應當是食品監督機構關注的重點一樣。
關于中國農作物品種審定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以一己之見,應該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從“品種審定制度”逐步過渡到“品種登記制度”,以符合市場化發展的規律。同時,應當逐步試點建設和完善企業對于品種的負責制度。這在市場混亂和誠信缺失的產業發展現狀的條件下,難度很大。但是正因為如此,其實施的意義也就更加重大。
2.行政和行業管理機構的工作重心應當是設定行業標準和產業規范,注重風險防范以及對于這些規范的監督執行。特別是在行政執法的實施力度方面,不能夠再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套路。那樣的話,既缺乏政策法規的嚴肅性,又沒有實際的社會效果。
3.在產品評價的標準設定方面,既要考慮綜合性狀,又要突出特色產品(不僅僅是高產),使得產品的評價標準和體系能夠“與時俱進”,更加符合未來市場發展方向和最終用戶的需求。
4.優化和增加產品評價試驗點數,使其更能符合自然生態區域的特點和統計學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行政決策依據更有科學性。
5.解決好一些評審委員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問題,使得品種的審定工作更加公平合理。
總之,筆者認為,品種管理制度的發展應該越來越市場化,越來越去行政化。品種的管理制度應該從所謂的“嚴格”產量標準逐步轉向風險控制,逐步從品種審定制度過渡到品種登記制度,政府不再大包大攬,讓企業真正為市場和農民負責,而不是躲在審定的品種后面享受利益和避免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