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睿鶇
清除“鎘米”背后的土壤污染,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全面會診土壤重金屬污染現狀。筆者近日從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我國正在繪制土壤重金屬“人類污染圖”。
從前段時間輿論對所謂“毒大米”的反映來審視,大都集中在監管層面與信息公開方面。“鎘大米”在監管環節全部失守的情況下,長驅直入,直接走上了餐桌;而相關部門對于超標大米的品牌與生產廠家信息吞吞吐吐,選擇性公開,也引起了公憤與網友們的集體吐槽。
若往深處挖掘,產生“鎘大米”的根源是土壤污染。相關部門曾花6年時間開展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該調查提出了嚴厲警告:全國土壤環境狀況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我國土壤污染形勢早已變得十分嚴峻。2010年發布的《我國稻米質量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稱,我國五分之一的耕地受重金屬污染,其中鎘污染耕地涉及11省25個地區。倘若說數據還略顯直白的話,那么土壤污染的現實威脅公眾早已感同身受:2009年湖南瀏陽鎘污染、2011年浙江臺州上百村民血鉛超標、2012年廣州番禺的毒蔬菜、2013年廣東鎘米……此起彼伏的環境污染事件,已經讓公眾談“土”色變。
比起大氣污染與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所受關注度與重視度遠不如前兩者。因為,大氣污染與地下水污染直觀,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而土壤污染缺乏直觀的感受,不易被察覺。可是,一旦土壤出現污染,后果可能更為嚴重。
值得欣慰的是,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2013年1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公開發布《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文件,指出中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仍不容樂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文件提出了政府近期工作目標,即到2015年,全面摸清中國土壤環境狀況并建立例行監測制度,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土壤環境保護體系。
基于嚴峻的土壤污染現狀,國家層面必須以此為契機,將土地污染治理上升為國家意志,協調各類政策資源、人財物資源,通過快速有力度的立法和務實行動,讓土地污染量化為地方官員考核的必要指標,成為地方調整產業結構的參數,成為民生幸福指數的變量。以更大的決心向公眾傳遞信心,制定治理路線圖,明確治理措施,尤其是要加快土壤環境保護法立法步伐,使土壤污染治理做到有法可依,保障國家意志不被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