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國煒
河南省林州市下轄16個鄉鎮、4個街道,543個行政村,1766個自然村,總面積2046平方公里,人口105萬,其中農業人口86萬。近年來,林州市十分重視“三農”工作,注重縮小城鄉差距和促進城鄉一體化,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一、林州市農民收入主要特點
1.總量持續增加。2012年林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1222元,較上年增長12.3%,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十五”以來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并從2011年起首次超過萬元。
2.結構發生質變。林州市農民收入結構以“建筑業+種植業”為主,部分為“工業+種植業、商業+種植業”。從三次產業分布情況看,農業收入比重顯著下降,非農就業比例和非農收入不斷增加。
3.政策保障有力。近幾年,林州市糧食、農資、良種、農機補貼等惠農政策全面落實。建成小雜糧和中藥材兩大產業集群,種植面積22.5萬畝?!罢鋹凵€、重修紅旗渠”水利建設三年大會戰成果顯著,全年糧食總產36.2萬噸。
4.差距客觀存在。如果考慮城鎮居民享受的各種社會福利,林州市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應在3∶1,意味著一個城鎮居民的年收入超過了一個三口之家農戶的年收入。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1.二元結構頑固。新中國成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30年間,城鄉分治政策長期實行,以農補工是這個階段城鄉關系的特點。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把農民限制在土地上,城鄉二元結構由此形成,并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制度性因素。
2.資金投入不均。由于農業效益比較低、見效慢、風險大及城市發展的大城市傾向,金融機構長期實行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援城市的政策,為三農提供的貸款服務相對較少。
3.產業發展偏差
目前農村的主導產業仍以傳統農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化,產業鏈短,比較優勢沒有發揮出來,競爭力弱小。而城鎮以二、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快,產業鏈長,配套能力較強,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比較健全,各級對城鎮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偏向性。
4.社會保障有別
在計劃經濟體制環境中,社會成員被人為地劃分為城鎮居民和鄉村居民,社會保障制度設計安排表現出對城鎮居民的傾斜,城鎮居民以就業單位作為保障,農民的保障來源于土地。
三、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
1.注重規劃先行,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編制一個全面的綜合性規劃,以規劃為指導,實現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會管理一體化。目前,林州市初步形成了城鄉統籌、相互銜接、全面覆蓋的城鄉規劃體系。
2.突出項目抓總,夯實經濟社會基礎。發揮和擴大近幾年項目投資對GDP貢獻率達65%的優勢,加快推進一大批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項目建設。2013年,林州市篩選了60個單個投資較大的項目,年度預計完成投資200億元。
3.發展支柱產業,加快打造建筑強市。發揮“建筑之鄉”優勢,掀起“二次創業”勢頭,通過發展總部經濟,實施“回歸創業”工程,吸引在外企業家返鄉投資農牧和三產項目,確保全年從業18萬人,創勞務收入48億元。
4.鞏固基礎地位,大力發展坡地經濟。打造全國最大優質核桃生產基地,打造全國優質小雜糧生產基地,打造全省優質中藥材種植基地,爭創全國綠化模范市,鞏固生豬調出大縣成果,爭創全國養牛、養羊大縣,推動林州市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5.堅持以人為本,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按照“向市區、鎮區、產業集聚區”集中原則,穩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打造6個市級重點社區、4個整體推進鄉鎮,制定完善吸引農民進市區、進鎮區、進園區的激勵政策,改善居住環境,集聚城鎮人氣,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6.立足求實問效,持續解決民生難題。以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為抓手,解決一大批熱點難點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氣化鄉村”工程。加大拆村并居力度。鞏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成果,推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作者單位:林州市新農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