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探訪“萬嬰之母”林巧稚北京舊宅
中國有一位偉大的女性堪與南丁格爾相媲美。她終身未婚,卻擁有最豐富的母愛;沒有子女,卻是擁有最多子女之愛的傳奇女性。她在產房里度過了50多個春秋,她親手迎接了5萬多個小生命來到人間,這個不曾做過母親的偉大女性被人們尊稱為“萬嬰之母”。她被人們譽為“卓越的人民醫學家”、中國婦產科的奠基人之一。
她的名字叫林巧稚--在她從醫的幾十年中,病人永遠是最重要的,這一點從未變過。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婦產學科,是什么讓她有如此的熱忱,為醫學事業奉獻了自己寶貴的一生?
簡介:
林巧稚(1901-1983),出生于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今廈門市)。醫學家、中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她是北京協和醫院第一位中國籍婦產科主任及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林巧稚一生親自接生了5萬多嬰兒,在胎兒宮內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婦科腫瘤、新生兒溶血癥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貢獻,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對于一個沒有醫學背景的人來說,林巧稚這個名字顯得尤為陌生。知道她源于朋友推薦的一本書——《只有醫生知道》,作者張羽,就是協和醫院的婦產科醫生。書中多次提及傳奇一樣存在的林巧稚這個名字以及她安在離協和醫院一箭之遙的東堂子胡同的家。之所以她把家安的和醫院如此之近,就是為了醫院有危重病人,她能立刻趕到手術臺前,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僅東堂子胡同是林巧稚的家,北京協和醫院同樣也是她的家。
沿著朝陽門南小街一直往北走,大概五百米左右路西,便是東堂子胡同了。胡同東口10號,便是林巧稚故居,門口未有文物標記。她曾在1941年日本人占領協和醫院、全部員工被遣散時,在小院子里建起私人診所,掛牌“醫學博士林巧稚醫師婦產科”。
胡同10號的門口藤椅上坐著一位老大爺,問起林巧稚,他說道:“啊,林巧稚,那可是太早的事了,我在這里住了20多年,不大知道她啊。有不少人也來過這兒,都是來紀念她的。有人說她當年還自己開了個診所,好像就是這個院里。”
在京城居住整整62年,終身未婚的林巧稚的生前遺愿,是將自己的軀體捐獻給醫學科學院。這位純潔、仁慈、博愛的女性是怎樣的一個家庭環境造就的呢?
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林巧稚1901年出生于福建廈門鼓浪嶼的一個基督徒家庭。在她5歲時,母親不幸患宮頸癌去世。虔誠的基督徒父親對她疼愛有加,送她進入英國傳教士所辦的幼兒園讀書。林巧稚10歲時進入由牧師創辦的新式學堂——廈門女子學校讀書。學校教務主任、英國圣公會傳教士瑪麗·卡琳在教授英文、鋼琴等課程的同時,也把耶穌的“愛人如己”精神傳授給學生,對林巧稚影響很大。
南丁格爾在30歲生日時寫下了把自己交給上帝的決心:只有讓我遵循上帝的旨意思索,依照他的安排去做。林巧稚在家庭和學校的影響下,也終生信奉基督教,她向往“平等、自由、幸福”的人類前景,她那顆善良的心為此而跳動。
畢業后,林巧稚有機會留校任教,但她希望能成為一名醫生,在傳福音拯救人靈魂的同時醫病救人,解除病人肉體上的痛苦。
1921年7月,在家人和卡琳的支持下,20歲的林巧稚前往上海參加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考試,臨行前父親那句“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教誨更是一直縈繞在耳邊,讓她心中更多了份沉重。
在考場上,她為了救一位暈倒的女生影響了考試成績,但最終,她卻成為了那一屆北京協和醫學院在全國錄取的25名學生之一。原來是監考老師將她樂于救人的事跡寫了份報告,附在她的考卷后面報了上去,北京協和醫學院認為她的愛心和沉著具備了一名醫生的優良品質。
她選擇了一條不平凡的路
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前身是由外國教會機構和清政府合作創辦于1906年的“協和醫學堂”。學院對學生要求嚴格,不少學生因無法完成學業而被淘汰,在林巧稚這一屆學生中,最終只有18人畢業。只身來到北京求學的林巧稚不僅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并且獲得了“文海獎學金”,開創了北京協和醫學院女生獲“文海獎學金”的先例。
也許是為了那些苦難中的中國婦女,亦或是為了紀念在病痛中死去的母親,作為優秀畢業生的林巧稚并沒有選擇熱門的外科、內科,而是選擇了當時并不受人重視的婦產科,她要用自己的所學幫助更多的中國婦女改變生活。從此,協和醫院多了一位“說話做事直截了當,工作能力不遜男人”的女大夫。
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一個圣誕節的平安夜,外國醫生都早早下班去聚會了,只留下助理住院部醫師林巧稚留在病房。突然一個已經半昏迷的年輕女子被家人送來了急診,通過家人的描述和初步的檢查,林巧稚判斷病人為宮外孕,需要馬上手術,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可是主治醫生的電話始終是忙音,這時林巧稚做出了多年前和上海考試時一樣的選擇,她毅然走向手術臺,清創、整理、縫合、包扎,一切都進行得有條不紊。血壓回升,體溫回升,脈搏逐漸恢復正常,生命體征又重新活躍起來。
就這樣僅僅半年時間,林巧稚就憑借自己出色的表現,從一名助理住院醫師被破格聘為總住院醫生,走完了常人需要5年才能走完的路。
在協和醫院,林巧稚是第一位任總住院醫生的女性,也是當時協和醫院婦產科職位最高的中國醫生,然而這代價是巨大的。在那個不重視女性的時代,留在協和就意味著必須接受不成文的規定“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產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這種選擇對于正值戀愛、婚嫁之齡的林巧稚是痛苦的,然而出于對醫學事業的熱愛,因為“愛病人勝過愛自己”的執著,林巧稚毅然選擇了留下。
撒播愛的天使
林巧稚不僅醫術高明,她的醫德更是有口皆碑。
抗戰爆發后,北平淪陷,協和醫院因為是美國人辦的而得以幸存。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協和醫院也被迫關閉,但林巧稚仍然沒有離開淪陷的北平,她在自己住的東堂子胡同里辦起了私人診所。
當時來診所看病的多半是過去沒錢的窮苦人,林巧稚有一個特殊的就診包,里面總備著現錢,對貧病交困的人家,她不收分文藥費,還予以資助。
一天,診所剛關門不久,就傳來急促的拍門聲。打開門,一個渾身濕透的男子就上氣不接下氣地向她求救,林巧稚沒等他講完就拿起就診包跟著沖入大雨中。推開門,只見一個產婦躺在炕上,一動也不動,林巧稚檢查發現孩子胎位不正,屬于難產,迅速采取了救護措施,經過一陣緊張的忙碌,孩子終于出來了。林巧稚長長地舒了口氣,疲勞地想坐下歇會兒,這時她才發現這戶人家竟然沒有凳子,一貧如洗。看到這樣的情形,林巧稚打開了就診包,拿出幾張鈔票放在炕頭,說道:“她太辛苦了,等她緩過來,給她買點吃的補補”。沒等那家人反應過來,林巧稚已經消失在了茫茫雨夜中。
林巧稚說:“作為一個醫生,既然病人把自己的健康希望給了你,你就要盡心盡力,負責到底。”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在那動蕩不安的日子里,林巧稚的診所整整堅持了六年。六年里,在東堂子胡同10號的診所,林巧稚共接診上萬余人,留下了8887份檔案,這8887份檔案不僅記錄了病人的病史,更記錄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見證了一個個新生命、新希望的誕生。
由于長時間的高負荷工作,林巧稚病倒了,她曾說:“我一生最愛聽的聲音就是嬰兒的第一聲啼哭,這些哭聲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感受到作為醫生的自豪,也體會到了作為母親的快樂。”為了傾聽這美妙的聲音,為了她愛著的事業,她放棄了婚姻、家庭和作為母親的權利,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踐行了“愛病人勝于愛自己”的諾言。
1983年4月22日,彌留中的林巧稚突然喊:“拿產鉗來!快!……好,出來了,真好……”這位上天派到人間的白衣天使在微笑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