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只有社會成員普遍具有這樣的關懷和情懷,現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才算是真正形成。
這幾天,剛搬完家。搬家,主要就是搬書。在將書包裝捆扎時,不免有所權衡。但新近得到的一本書,我卻提醒自己一定要帶上。這就是《高三10班在六樓——一個理科畢業班的“時事講壇”故事》(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書由曹勇軍主編,收錄的是南京市第13中學2012年畢業的高三10班59名同學的演講詞。曹勇軍老師是中學語文教育方面的名師,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學年,曹老師擔任高三10班(理科班)的語文老師。就在這“沖刺階段”,曹老師卻做了一件頗有些不合時宜的事——開設“時事講壇”:每周幾次,在語文課上拿出五分鐘或十分鐘,請同學走上講臺,就時事熱點問題進行演講。
曹老師再怎么特立獨行,臨近高考,也不得不把這“講壇”停下來。所以,直到畢業,還是有一些同學沒有演講過。曹老師與同學們相約,高考結束后,為這些同學專門組織一次演講活動。2012年6月21日,演講活動在13中的報告廳進行。我有幸受邀,成為一名聽眾。
聽了幾名同學講演,讀了《高三10班在六樓》這本書,有許多感慨。 翻開《高三10班在六樓》,能看到這樣一些標題:《進口片配額增加,中國電影如何自處》《掘掉我們急功近利的心態》《“徐悲鴻習作”造假之我見》《“小悅悅”事件:圍觀后的思考》《比灰霾更大的災難》《校車事件頻發的根源》《由方韓“罵戰”說開去》《敘利亞問題背后的尊重》《由王澍獲普利茲克獎看中國城市建設》《我們要知情權干什么》《“泄題門”與人才選拔》《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日本》……一群理科班的高三學生,在向高考沖刺時,竟還思考這些問題,讓人不能不感動。關心公共問題,是“公民”這種稱謂的題中應有之義。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應該具有起碼的公共關懷和人間情懷。只有社會成員普遍具有這樣的關懷和情懷,現代意義上的公民社會才算是真正形成。曹老師在后記中說:“高考固然重要,但一生中有比高考還重要的事等著我們去做,我們是為一生的發展做準備。”這話說得真好。成為一個大學生固然重要,但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成為一個優秀的公民,卻是更重要的。
在這59篇演講詞中,我特別看重的是那些質疑公權力的文章。對公權力總是睜大監督之眼,這是現代公民精神中特別重要的部分。在中國,這種精神尤其值得提倡。我們今天所說的公民精神、公民意識,是傳統中國所沒有的。傳統中國人,畏官、怕官,倘若能終身不與官府有所牽連,那就是一種平安、一種前世修來的福氣。所以,在傳統中國,只有臣民意識、草民意識、蟻民意識、賤民意識,而不可能產生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意識。朱學勤先生曾撰《“公民意識”:中國的困難與曲折》一文,申述此意。明白這一點,就不能不為這群中學生感到由衷的高興。在中國,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