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2012年12月1日下午,北京的天空飄著零星小雪。海淀黃莊地鐵站附近的某個飯館里,坐了三大桌表情凝重的中年人。雖然早就過了午飯時間,但飯菜卻沒動幾口。
在座的人們身份各異:外企高管、科技工作者、工廠職工、個體商戶或者進城務工的農民。他們的孩子,或跟隨父母在北京生活多年,或本就在北京出生;有的剛剛升入小學,有的已經高三即將面臨高考。這一天,北京市高考報名啟動,但市教委還沒有出臺相應的異地高考政策。
到場的每個家長,都在一份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活動倡議書上簽下名字。這份倡議將送往相關部門進行審批,如果獲得通過的話,將是這些“教育平等公民聯合行動志愿者”成員為推動異地高考而進行的最大規模的呼吁活動。
簽完名的幾個女家長聚在一起,訴說著各自的遭遇。一位高三孩子的母親邊說邊掉眼淚,她從小在北京學習讀書的兒子,即將被送回四川老家參加當地高考,因為教材、授課進度不同,很有可能面臨復讀的命運。
“你們得自己爭取權利”
坐在邊上的胡楊,仿佛看到自己三年后的遭遇。她的女兒小雨今年初三,在北京一所重點初中讀書。
作為“教育平等公民聯合行動志愿者”最早的一批成員,她已經努力了三年。到了高考報名的節骨眼上,她還是沒能等來期待的結果——那些北京讀書生活的非京籍隨遷子女,依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在北京參加高考。
“戶籍成為不可逾越的門檻。”胡楊對此深有體會。在她看來,戶籍本不該成為限制自由遷徙的桎梏。
她的父親原本是江蘇人,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因支邊才落戶新疆,她一出生就成為了新疆人。1998年,她的女兒小雨在新疆出生。2000年年底,她的丈夫離開新疆去上海工作,2003年調到公司駐北京辦事處工作,2004年又以技術人才的身份拿到了上海戶籍。2004年8月,飽受兩地分居之苦的胡楊辭了新疆的工作,帶著女兒來到北京,與丈夫一同生活。
團聚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小學。第一所小學要求繳納贊助費,胡楊要求出示發票和收據,對方不給,還和她吵了一架。第二所學校特地成立了一個藝術特長班,專門向外地生家長收取贊助費,心直口快的胡楊直接找到校長與其進行了一番辯論。
“校長讓我說得啞口無言,免去了贊助費。”她告訴記者,“最后只交了200元借讀費。”她至今還記得,年級里京籍孩子和非京籍孩子被分為兩撥不同的班級,小雨所在的那個藝術特長班上沒有暖氣,冬天上課都得穿棉襖。
一晃五年多時間過去,2009年,胡楊面臨了新的難題——北京市教委并未出臺關于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京享受九年義務教育的明確政策。這就意味著,小雨無法按照北京小升初的政策,通過派位的方法升入北京的初中。
年底,焦急的胡楊求助于章冬翠——這位浙江婦女曾因呼吁非京籍子女教育公平問題而廣受媒體關注。章冬翠介紹胡楊等幾位家長,向律師許志永咨詢。
“你們得自己爭取這個權利。”談話的最后,許志永告訴幾位家長。
“簽名”的力量
胡楊沒有想到,短短三年時間里,他們的力量由幾個人發展成為十幾萬人。
2010年3月,在幾位學者的建議下,她和“陽光”(網名)、“自由”(網名)等幾位家長,開始上街進行征集非京籍孩子小升初同城待遇的簽名活動。
最初的簽名單上,印著《外地孩子在北京接受平等義務教育問題探討》的文章,留有簽名者姓名和聯系方式的空格。
此時小雨已經上了六年級,班上的外地孩子大多都因為無法參加派位而回了老家,剩下的十多個孩子被分流到另外兩個班。“當時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胡楊不愿意承受母女分離之痛。她也考慮過托人找找門路,交一筆擇校費,或者先上一個私立初中。但最終她還是選擇走上街頭,讓更多人知道她們的遭遇。
抱著厚厚一沓16開的簽名單,她攔下一個個路人,換來的卻大多是不解的眼神和冷嘲熱諷。
“反對者的主要態度是,如果外地孩子可以與京籍孩子享受同樣的升學待遇,自家的孩子會受到影響,擔心競爭不過(非京籍孩子),搶占了他們的資源。”胡楊做出總結,“而愿意簽名的北京本地人,往往有兩個特點:家庭條件較好,孩子的學習成績較好。”
除了簽名,他們還經常跑到海淀區教委咨詢政策。一位負責領導操著安徽口音拒絕他們的請求:“你們既然自己選擇到北京來,就要忍受北京的政策。”
后來胡楊得知,這位領導同樣來自外省市,為獲得北京戶口費了很大的勁兒。“就跟公交車上的占座心態一樣。”她評價道。
與此同時,不斷有新的非京籍家長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一個月下來,他們征集了2200多個簽名。4月底的時候,30多位家長和幾家媒體來到海淀區教委,拿出了這份簽名名單,集體要求執行隨遷子女小升初同城待遇。在此之前,胡楊前后一共跑了8趟北京市教委。
幾個星期之后,北京市教委出臺政策,表示“只要是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非京籍子女,將保證其在京入學和接受教育”。除豐臺、昌平和通州三個區外,其他區縣均公布非京籍學生可享受派位、推優、特長生選拔等權利的政策。
教委負責人告訴他們,派位的范圍要擴大到5平方公里以內,派位的學校也由4所增加到7所。“他們告訴我,如果前四所派位學校的北京孩子排滿了,你們的孩子就排后面的三所。”胡楊回憶道,“但只要能夠讓孩子派位,我就滿足了。”
就這樣,孩子順利地升入了北京一所初中。
同年6月份,非京籍家長們開始爭取取消高考戶籍限制的簽名。到了7月份,他們征求到了4000份簽名,有近2000位家長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每個月的最后一個周四,他們定期拿著簽名去教育部反映情況。
2012年1月底,胡楊等幾位家長以北京教育公平家長志愿者代表的身份,向教育部第七次提交了建議書,并向100多名市人大代表寄送了取消中、高考戶籍限制的呼吁書和15000人的簽名冊。兩會期間,13名人大代表聯名遞交了“合理解決非北京戶籍居民的子女參加北京地區中考和高考”的提案。
教育部隨后作出回應,表示正在研究解決的辦法,“很快會有個方案,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
7月份,國家教改辦的一位領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滿足一定條件(父母在該城市居住一定年限并納稅,孩子在該城市完成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學習年限)的隨遷子女,有權在居住地參加高考。但同時他也強調,這項工作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我們不是“異鬧”
經歷了一年多的等待,已經初三的小雨馬上要面臨中考了,但總有聲音提醒這個女孩:你依然很難在北京繼續學習。
因為胡楊和丈夫都沒有在北京的“綠卡”——工作居住證,所以女兒沒有資格在北京參加中考。當時這個家庭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回到上海,女兒能正常升入初中并可以在上海參加高考。如果這樣,她又要與在北京工作的丈夫過上兩地分居的生活,而在北京生活了9年的小雨則要面臨一個陌生的城市。
“沒有‘綠卡,一律不收。”胡楊嘆了口氣,“今年中考,14000多名孩子都因此回了老家。”
相對于其他在京工作的志愿者家長,她的家庭的確有些不同。她已經成了全職太太,而丈夫屬于公司派往北京辦事處的技術人員,向上海繳納相應的稅款和社保。“我丈夫負責北京部分地鐵的網絡調試工作,經常半夜忙到兩三點才回家。6號線和10號線調試的階段,他時常一個多星期不回家。”她問記者,“這算不算為北京做了貢獻?”
這位心力交瘁的母親,還是看到了一絲希望。如今,教育平等公民聯合行動志愿者已經征集到了10多萬人的簽名,吸收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近3000名志愿者,并擁有了58個QQ群。他們的努力引起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2012年8月30日,國辦發〔2012〕46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中強調,各地要保證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之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權利。
隨后的幾個月里,全國各省陸續公布了各自的異地高考政策,北京目前未出臺明確的政策。為此,志愿者家長們曾多次找到北京市信訪辦反映情況。
“我們是沒有北京戶口的北京常住居民,同是中國公民,同是所在城市納稅人。”胡楊說,“我們不是在爭取教育特權,而是爭取孩子隨父母生活的天然權利。”
最近,志愿者們正試圖聯絡到一些反對異地高考的京籍家長代表,希望雙方能坐下來聊一聊,“消除誤會”。
三年來,為了能讓隨遷子女在北京升學讀書,這群非京籍家長以教育平等公民聯合行動志愿者的身份奔走呼告。在網絡上,他們被一些反對者稱為“異鬧”。
“我不會在意這些攻擊。”胡楊說道,“我們都是孩子的父母,我們不是‘異鬧。我們會繼續爭取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