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芝
近年來,山東省博興縣進一步創新財政涉農“一本通”資金管理機制,全面落實監管措施、辦法,確保強農惠農資金使用規范、安全和有效。但在實際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本文結合該縣實際情況,對惠農補貼運行方式和發放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
一、博興縣財政惠農“一本通”的現狀及成效
2012年,博興縣財政惠農“一本通”涉及9.6萬農戶,補貼資金包括:糧食直補687.39萬元,農資綜合補貼5204.59萬元,汽車摩托車下鄉60萬元,玉米良種補貼499.59萬元,棉花良種補貼386.14萬元,能繁母豬補貼188.89萬元,農村低保1879.61萬元,計生家庭獎勵630萬元。
為了做好“一本通”資金管理工作,該縣加強領導,落實各項工作責任。一是成立了領導小組和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并印發了《博興縣“一本通”工作實施方案》和《博興縣涉農財政補貼資金兌付辦法》,提高“一本通”資金的兌付效率。二是加強宣傳力度,做到家喻戶曉。通過新聞媒體、鄉村廣播、印發宣傳材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綜合直補政策,組織基層干部深入到農戶宣傳講解政策,解答群眾關心的問題。三是開展財政涉農“一本通”資金集中兌付周活動,包括糧補、農資綜合、玉米良種、棉花良種等在內的每項政策補貼資金一般在七天內順利完成。
在保證補貼政策宣傳到位的同時,繼續做好對農民兌現補貼的村級公示制度,政策內容、資金兌付,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同時,切實加強資金管理,確保糧農得到實惠。規定補貼資金必須通過專戶封閉運行,保證資金安全。必須按照農民應得的補貼金額,全部兌付到農民手中,讓農民真正得到政策實惠。
二、財政惠農“一本通”補貼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是資金分散,補貼效果不明顯。補貼數額占糧食收入的比重較小,有些農戶耕地只有幾分地,領到的補貼比較少,起不到政策所要達到的效果,較少的補助讓老百姓覺得無所謂。這樣使用補貼資金對促進糧食生產和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作用不明顯。
二是縣財政資金緊缺,糧食風險基金數額不足。直補范圍包括農戶實際種植的糧食作物面積,直補資金由上級部門按比例下撥,不足部分由縣財政補貼,導致縣財政負擔加重。
三是糧補變地補。雖然補貼對象的確定原則是“誰種糧,誰享受補貼”。在行政區域內小麥的種植所有權人,包括種植小麥的農民、良種場以及外地到本地域承包土地的人員。承包集體土地種植小麥的,補貼對象為承包集體土地的農戶。但在實際過程中有些補貼卻沒有發給承包土地種糧的農民,而是發給了農田的戶主。
三、對財政惠農“一本通”補貼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是實行歸口管理。將對農業的補貼如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水稻良種補貼、玉米良種補貼、棉花良種補貼等惠農補貼移交農村財政管理局統一管理,有利于減輕基層工作壓力。
二是建議將類似按面積的涉農補貼統一整合為一項綜合性農業補貼,提高補貼標準,增加補助金額,減少發放工作量。這樣既能集中資金,又能減少財政工作壓力,提高補貼效率。
三是進一步加大涉農資金投入,提高糧食風險基金數額,緩解縣級財政緊張狀況。確定符合實際的配套及自籌資金規模,更多用于“三農”。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進一步明確政府的涉農投入責任,促進形成穩定可靠的涉農投入保障機制。
四是加強涉農資金備案系統備案人員的溝通培訓。涉農資金備案系統項目多、資金大,各部門備案人員業務熟悉程度不同,會導致數據上的脫節,因此,要加強對涉農資金備案系統備案人員的溝通培訓,讓上下級之間數據相符,避免虛報、套取、截留、擠占、挪用資金現象發生,做到層層有人監管,處處有人負責,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使涉農資金備案系統真正發揮監管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省博興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