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定軍 蒲元平
陜西省鎮巴縣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作為民生工程之首,堅定不移地走“窮縣不窮醫改、小財政辦大衛生”之路,不斷加大對醫改的投入。2012年,全縣財政累計投入醫改資金13152.5萬元,其中縣級配套資金達到5346.7萬元(2012年全縣地方財政收入任務數為7800萬元)。全年用于公立醫院改革資金2598.6萬元,縣級配套達到2221萬元。穩定的財政投入及補償機制,保證了醫改的強力推行,讓公立醫院回歸了公益性。
保障兩個到位。
一是財政預算保障到位,解除了醫院、醫生的后顧之憂。從2011年9月1日起,將兩家縣級公立醫院由差額單位變為全額單位,在職在編人員、退休人員工資、績效工資以及社會保障單位繳費部分納入財政全額預算。財政對醫院基本建設、設備購置、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公共衛生、緊急救治、對口支援等予以專項補助等。
二是基本醫療保障到位,醫療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全縣2012年投入基本醫療保障資金8843.8萬元,縣級配套資金達到2706.9萬元。按人均25元標準,投入全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資金509萬元。投入安心工程等醫改項目建設資金825萬元。同時,將衛生系統閑置資產處置收入全部用于安心工程建設,縣財政做到不擠占,不挪用,專賬管理,專款專用。
建立三項機制。
一是建立取消藥品加成補償機制。對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所減少的合理收入,按照2011年醫院加成收入為基數,“取消多少,補償多少”,財政予以全額補助。2012年3月7日起,率先在兩家縣級公立醫院取消了藥品加成政策,一律實行藥品“三統一”并零差率銷售,縣財政對取消藥品加成部分實行補償;縣域內公立醫療機構基本藥物“三統一”覆蓋率和縣級醫院使用統一招標藥品均達100%。
二是建立公立醫院債務補償機制。將醫院歷史債務通過清理,統一打包剝離,由政府按照“控制增量、消化存量,以獎代補”的方式逐年消化。將醫院當年凈收益的30%或醫院醫療收入的10%作為債務償還資金(但不得低于醫院當年應償還債務總額),繳入縣財政設立醫院償債基金專戶;由醫院提出申請,并上報償債計劃表,財政部門審核后,由財政部門直接支付到債權人賬戶中,不得以現金償還債務;公立醫院結合各自債務償還期限、資金籌措等情況,制定償債計劃,區分輕重緩急,個人集資借款優先償還,明確償債次序,分類逐步化解;按照核實認定的債務,建立健全債務管理臺賬,做到“化解一筆、銷號一筆”;縣財政按償債的30%予以獎補。2012年,兩家公立醫院累計償還債務達1150萬元,縣財政兌現債務償還獎補資金344.8萬元。
三是建立醫改績效考核機制。縣財政會同縣衛生行政部門研究制定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績效考核辦法,把醫院實施藥品“三統一”管理、落實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實行零差率銷售、醫療費用控制、醫療質量和服務效率以及社會滿意度等作為對醫院的主要量化考核指標,并配合做好具體考核工作,考核結果作為安排補償資金的主要依據,充分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
規范四項管理。
一是規范財政預算管理。公立醫院所有收支必須納入部門預算管理,實行“核定收支,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按規定使用”;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統籌兼顧,保證重點,績效考評”的原則,編制年度收支預算,經衛生部門審核,報縣財政局批復后執行;醫院每季度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分析總結。
二是規范財務總監管理。由縣財政牽頭,出臺了公立醫院財務總監管理暫行辦法,縣政府授權縣財政局對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分別派駐一名財務總監。財務總監向醫院院長和財政局負責,具體負責醫院預算管理、財務管理、成本核算控制和資產管理、醫院財務會計人員的管理和考核、參與醫院的經營、業務發展和基本建設投資等重大事項的決策,有權隨時調閱醫院所有賬簿和與經濟活動有關的資料并查詢有關情況,對違反財經法規的決策行為及時提出糾正意見并有權直接向財政局報告。
三是規范債務管理。嚴格控制醫院的負債規模,確需對外舉債的,由醫院提供借款項目可研報告及有關部門要求的其它資料,報縣財政、衛生等部門審核通過,并提請縣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審定同意后執行。嚴禁向個人或其它非銀行機構融資和拆借資金,不得擅自委托轉貸款。
四是規范收支結余和基金管理。公立醫院財政補助結余不得分配,結轉下年度使用,結余使用方案經財政部門批準后執行。醫院收支結余按40%提取醫院事業發展基金,30%提取償債基金,30%用于醫院職工獎勵基金和職工福利基金。
鎮巴縣醫改財政補償管理機制的建立,極大地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實施醫改以來,初步實現了醫務人員收入、門診及住院人次“兩個增長”,群眾就醫負擔、藥品價格、醫療糾紛“三個下降”,城鄉一體醫療保障水平、醫療服務水平、患者滿意度、醫務人員積極性“四個提高”的醫改目標。山區群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鎮,大病不出縣,預防在基層”,90%左右患者實現了在縣城內就醫。
(作者單位:陜西省鎮巴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