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基科 王濤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這充分表明了中央在深刻分析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后,將加強農業經營體系建設作為今后推進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和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從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入手,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有力地促進了全市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一、威海市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現狀
威海市積極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大力培育專業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目前,全市成規模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322個,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9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499家,種植養殖業大戶1545個。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和種植養殖大戶把先進的經營理念、生產技術等要素引入農業,加快了農業科技進步,推進了生產的專業化、規?;蜆藴驶?。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壯大,農民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近年來,威海市注重發揮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市場、帶基地、幫農戶”的紐帶橋梁作用,設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扶持資金,采取多種模式,大力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提高了農民群眾抱團闖市場的能力。目前,全市已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499家,注冊資金總額8.9億元,社員7.24萬戶,輻射帶動17萬多農民,促進農民增收5.5億元。主要呈現四個特點:第一,輻射范圍廣,涵蓋十幾個農業相關領域,涉及全市所有的農業主導產業及特色產業,其中,果品552家、蔬菜155家、畜牧養殖233家、糧油212家、水產養殖93家、藥材24家、農機105家、其他125家。第二,領辦主體多元,龍頭企業領辦占8%,村兩委領辦占22%,專業大戶領辦占51%,供銷社領辦占11%,基層農技服務組織領辦占3%,其他占5%。第三,服務內容全面,涵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主要為社員提供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農副產品的貯運銷售、技術信息指導等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第四,帶動作用初顯,通過引導創建示范社、開展“三品”認證等方式,增加輻射能力,帶動農民增收。全市省級以上示范合作社7家,市級示范合作社39家。據統計,這些示范社年經營收入可達上千萬元,盈余可達上百萬元,可帶動農民戶均增收3000余元。
(二)農業龍頭企業穩步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威海市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通過設立獎勵資金、貸款貼息等方式,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比重占全市農業經濟的70%以上。目前,我市已培育成多個優勢特色產業,初步形成了以青山包裝、富盛食品為代表的蘋果運銷產業集群,以華隆食品、威盛食品為代表的花生烤制產業集群,以威茗茶業、正華茶業為代表的茶業產業集群,以好當家集團、泰祥集團為代表的水產養殖加工產業集群,以俚島水產、海之寶為代表的海藻養殖加工產業集群,以天智皮毛、普利姆皮草為代表的裘皮加工產業集群,以福喜農牧、榮華食品為代表的肉雞產業集群,以嘉盛乳業、鵬程食品為代表的乳品加工產業集群,等等。全市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322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193家,其中,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10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56家。2012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額15.12億美元,全省排名第三;規模以上龍頭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700多億元,累計帶動農戶90多萬戶;全市龍頭企業獲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名牌各3個,省著名商標25個,省名牌產品40個,品牌密度居全省前列。
(三)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威海市堅持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增加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水平。加大農技推廣力度,積極推進農業科技示范工程、科普惠農興村示范工程等,全市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60%,農作物良種率達到96%,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廣泛推廣統防統治、水肥檢測、測土配方施肥等專業化生產服務,全市統防統治面積達48萬畝,測土配方施肥實現全覆蓋。加快推進農資供應網絡化建設,依托供銷、郵政等系統,建立了覆蓋市(區)、鎮、村三級封閉運行的農業投入品配送體系,保證了農資產品的質量安全。
二、存在的問題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偏小、帶動能力不強。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總體數量可觀,但普遍存在規模偏小、帶動能力不強的問題。1499家合作社中,發展相對規范并具有一定帶動能力的約占50%,以經營農資為主的約占30%,徒有虛名或名存實亡的約占10%。有的合作社辦社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免工商稅收和享受優惠政策,有的借合作社的名義經銷化肥、農藥,等等。同時,專業合作社吸引入社成員僅占農戶總數的13.5%,辦社規模小、吸引能力弱的問題十分突出。322家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中,真正形成規模、具備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不多,龍頭企業大都存在自有基地面積較小、與農民聯系松散等問題,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發揮不明顯。
(二)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雖然威海市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戶間已初步形成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但聯結還不夠緊密。一方面表現在產銷合同約束力不高。由于部分農民的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企業與農戶之間簽訂合同的約束力和執行力不夠,一旦市場價格高于企業的收購價格,農戶就會選擇違約銷售,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另一方面合作社吸引力不夠。從目前情況看,對農民而言,合作社的吸引力大多體現在統一購買生產資料時,能夠給予入社農戶一定優惠,但在農產品統銷環節,由于沒有價格優勢及盈利能力,對農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足,合作社自身也因不盈利而動力不足。
(三)基層農業服務力量薄弱?;鶎愚r技推廣力量分散,雖然每個鎮都有固定的農技推廣人員,但由于基層機關工作人員數量較少,而鎮村發展、穩定等任務比較重,許多農技推廣人員需要兼職做其他工作,牽扯了很大的精力。鎮村土地流轉缺乏專職服務人員,收集歸檔主要靠農村會計完成,受會計個人素質影響,部分村土地流轉信息不全面、不及時、不真實。
三、幾點建議
(一)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流轉。全面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妥善解決農戶承包地塊面積不準、四至不清等問題;制定出臺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的優惠政策,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對流轉規模大、程序規范、比例高的農戶、村和經營主體給予獎勵;鼓勵經濟基礎和群眾思想基礎好的村進行股份制改造,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服務、指導和管理,規范流轉行為,保障農民持續收益。
(二)加強農業裝備與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大農機具購置補貼力度,將補貼資金重點向大型農機具、農機合作社和農機大戶傾斜;支持蔬菜、蘋果及畜牧等優勢產業發展,推進設施農業、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提升農業發展效率和效益;整合各項涉農資金優先用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田間工程建設,大力支持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土地開發整理力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推進土地流轉奠定物質基礎。
(三)加大新型經營主體的政策扶持。一是安排資金大力培育發展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提高農戶生產經營的產業化水平。按照“生產有規模、產品有標牌、經營有場地、設施有配套、管理有制度”的要求,研究制定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的認定標準及其扶持政策;二是完善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扶持合作社拓寬業務范圍,從原有的生產型業務向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使社員分享到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深入推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提高合作社運行質量,擴大涉農項目由合作社承擔的規模;三是加大對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正確發揮政府作用,從市場體系建設、金融支持和法律支持等方面對龍頭企業的發展給予政策和財政支持。同時要引導各類資本向龍頭企業集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四)加快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強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等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充實服務力量,改善服務條件,增強服務功能。從市場準入、稅費減免、資金支持、人才引進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積極探索“專業化服務公司+合作社+專業大戶”、“專業化服務隊+農戶”、“農經部門+龍頭企業+農戶”等多種服務模式,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