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方忠
地方融資平臺的清理整頓,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政策鼓舞,地方政府投資建設的力不從心,小城鎮謀求發展的強烈愿望,以及發展面臨的巨大資金缺口等等,這一切都在指向這樣的結果:現在是社會資本參與小城鎮建設的最佳時機。
股權投資機構已經憑借敏銳地嗅覺覓得先機,短短一兩年時間,PE用各種名義與地方政府共建的城市發展基金,已經遍布了祖國的大江南北。
“大部分PE機構都看好小城鎮今后的投資機會,特別是像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股權投資機構城市發展投資事業部負責人表示,“推進城鎮化既符合當前的經濟發展規律,又被國家視為提振經濟的著力點,根據以往的經驗,在中國做投資,符合經濟規律的投資不一定能成功,但跟著政府的導向走就一定不會錯。”
諸多的專業投資人士認為,當前的小城鎮發展正在步入全新的建設階段,從最初投資建設完全依賴于政府財政資金,到后來政府以土地撬動信貸資金進行土地一級開發完成土地上市交易,進化到“缺錢少地”的今天,已到了必須引入專業投融資機構共同推動城鎮化建設的全新階段。
向來以謹慎著稱的PE機構從實業轉身城鎮建設,表面看似是對國家政策的亦步亦趨,但實際也是源于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投資機構對風險有了更為理性的認識,以及國內A股IPO長期停滯和國外資本市場持續低迷導致的退出渠道不暢等等,多重作用共同疊加的結果。
挾雄厚資金而來的PE機構,對于資金充滿渴望的地方政府極具誘惑,由此也增加了PE機構在雙方合作談判中的話語權,一家PE機構負責人向記者直言,和小城鎮政府合作,無論是土地一級開發,還是一二級開發聯動,前提必須是享受土地收益分成。
“即使PE機構占有一定的主動權,但也不是完全的‘賣方市場。”上述負責人說,經歷了多年舊有模式的洗禮,資金對于小城鎮政府固然重要,但已不是引入社會資本的惟一衡量標準。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大多數小城鎮均要求PE機構針對小城鎮現有的土地和資源條件,進行全面系統的詳細規劃,以及依據規劃能帶去多少產業資本進駐發展,綜合權衡之后那家機構的方案更優,才最受小城鎮政府的青睞。
當然,作出選擇的不僅僅是地方政府,PE機構對于投資的對象也有著明確的要求,多數PE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在小城鎮步入借助專業投資機構開發建設的全新階段,首先要看小城鎮政府是否有主動適應這一階段的意識,如果意識到位,還要看政府能夠創造何種政策和條件讓社會資本進入其中,當然還要結合小城鎮的土地、人才、自然資源、政府信用等條件,看其是否具備一個良好的投資基礎,三者缺一不可。
當大量的社會資本在小城鎮上空云集,有人開始擔心引入專業投資機構參與小城鎮建設,是不是小城鎮政府玩的“換湯不換藥”小把戲,是在自身融資平臺受限的情況下,換個身份繼續拿土地向銀行融資。
采訪中,記者在政府和PE機構那里均得到了一致的答復:城市發展基金若參與小城鎮的土地開發,只能投資于小城鎮政府的土地一級開發公司,并不能直接進行土地開發,也就意味著PE機構不能拿土地向銀行去融資,其投入的資金只能轉向更多的實業資本和投資人。
很顯然,由于PE的加入,小城鎮政府除了延續傳統的銀行融資之外,又打開了一個實業融資的全新渠道,找到了投入小城鎮建設的新資金來源,并且可以借助高度市場化的PE機構對小城鎮進行全新的規劃設計,由此延展小城鎮傳統的發展視野,而這恰恰也是政府讓位市場邁出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