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靈靈
摘 要:煤礦地質工作是煤田地質勘探的繼續,在煤田地質勘探精查階段結束后,從建井階段至開采結束的所有地質工作,實際屬于探采結合。在開采掘進中收集地質資料,逐步修正已有的勘探資料,指導掘進開采,最大程度的利用資源蘊藏量,同時收集、研究影響采掘的地質因素,減少災害發生。
關鍵詞:煤礦;地質勘探;災害
1 煤礦地質情況的調查測繪
1.1 調查測繪范圍
煤礦水文地質測繪分為區域和礦區。區域水文地質測繪范圍應包括一個完整的水文地質單元,以查明區域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為重點,水文地質條件簡單的礦床,可不進行區域水文地質測繪;礦區水文地質測繪應包括礦床疏干可能影響的范圍及補給邊界,以查明礦床充水因素及礦區水文地質邊界條件為重點。水文地質測繪比例尺,區域一般采用1:50 000~1:10 000;礦區一般采用1:10 000~1:20 00。
1.2 調查測繪方法
利用航片、衛片進行,水文地質遙感。遙感判釋的目的是指到野外水文地質測繪路線的選擇,合理安排勘查工作,減少野外工作量提高勘查資料質量。利用地形地質圖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測繪。
1.3 地質調查測繪的內容
劃分地貌單元、成因類型、地貌形態及其與構造的關系、地下水的分布等;地層巖性:分松散地層、可溶性巖層、非可溶性巖層。松散地層主要調查:成因類型、堆積方式、物質成分、顆粒、分選性、密實度、孔隙充填物及充填程度、方式、厚度及變化、含水層與隔水層的接觸關系、泉水出露方式及流量。
地質構造:大地構造體系往往控制著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地質構造控制著含水層和隔水層的分布規律、對地下水的形成、富集影響很大。各種水文地質現象:泉井(類型、地層層位、高程、流量、補給方向、水溫、物理性質)、生產井、老窯、地表水體(河、湖、塘、浜等)、古河道、巖溶及其形態和成因類型、暗河入口、出口、圈定地表水體的范圍、分析水系發育特征;對于河流穿過巖溶含水層或斷層時應設觀測站觀測其漏失量。分析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等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1.4 調查測繪地質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根據調查測繪所獲得的資料整理,劃分水文地質單元、了解地表、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的條件及地下水富集部位;了解含水層的富水性及巖溶發育規律;巖溶發育與巖性、地質構造、節理裂隙的關系。對區域及井田水文地質概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便于指導水文地質勘查工作。
2 煤礦地質勘探相關問題和措施
2.1 首采區適度提高勘探程度
地質勘探最終階段結束,按地質勘探和煤礦設計,都要求首采區達到一定數量、比例的高級儲量,還應對構造、煤層有一定的控制程度,已有利主井、副井、風井的選址或和井型設計,準確知道巷道與煤層的空間關系,減少石門開拓量,達到采掘、運輸、安全最經濟、優化的設計。但在現有的經濟體制模式背景下很難達到,為此必須找到在現有的經濟模式條件下的經濟承受能力、效益與風險協調的勘探模式和對策。
為解決這一現實的經濟、風險、效益問題,認為煤田(礦)勘探應在井筒附近和首采區適當加密勘探工程,勘探工程間距取規范的下限,二類二型煤田(礦)最終勘探工程間距保持在250-300米為宜,提高勘探程度,高級儲量達到規定的比例,對首采區構造、煤層控制程度達到準確控制,達到規范要求的勘探程度,準確經濟的確定井筒空間位置,準確控制首采區構造,明確井筒與煤層的空間關系,最大程度的減少風險,提高有限勘探經費的利用效益。
目前煤田地質勘探仍沿用計劃經濟時代的模式,地面地質勘探地質工作和煤礦地質勘探仍有脫節??碧诫A段對大的構造控制、儲量控制有明確的規范要求,但小的構造和煤層的局部變化限于現有的技術還無法控制,這些小的構造和變化正是影響煤礦開采的主要因素,決定煤礦的開采經濟效益甚至成敗,正確認識分析、預測這些小的構造也是煤礦地質工作的主要內容,最終達到準確預測煤層、構造的空間賦存關系,指導掘進開采。因此煤礦地質人員應和地面勘探同步介入勘探區,共同熟悉礦區的基本構造、水文,地層等地質狀況,為煤礦地質工作階段提供條件。
2.2 加強煤系地層沉積古地理研究解決煤層對比問題
煤炭資源是一種外生沉積礦產,煤系地層沉積時的古地理環境、古構造運動及其演化控制著煤系地層的厚度,煤層的厚度、結構,資源蘊藏量,后期構造演化控制煤層的空間賦存形態及空間關系。這些問題都要在勘探和井田開采過程中控制、發現、揭露、認識。認識程度及準確程度直接影響建井的進程和開采經濟風險的控制。
當時的古地理環境、古構造在煤系地層上的直接反映就是地層巖性具有一定的沉積旋回,不同的巖性組合旋回代表了不同沉積古地理單元,也反映了當時的古構造演化過程。利用沉積旋回過程分析煤系地層,分析每一個旋回的巖石、煤層組合特征,確認煤層與各沉積旋回的關系,確認各煤層在旋回中的空間位置,總結出煤層的巖石、結構特征,實現煤層對比和切眼的連接。為解決這一問題,建議煤礦地質人員在工作中,不僅要熟悉井田的構造形態,區域、局部構造應力狀況,還要加強分析煤系地層當時的沉積古地理環境,為煤層對比提供有力的證據,實現各煤層的準確對比。
2.3 引入新的方法,更加準確研究巷道布置
煤礦地質工作的一般性日常工作主要是井下檢查素描巷道,觀察地層巖性、構造的變化并進行編錄,進行這一工作的前提是準確的認識巖性,準確判斷構造性質、規模等。逐步掌握礦井的整體構造特征和煤層的空間賦存狀態,對采掘巷道的設計布置提供準確依據,巷道掘進過程中遇到構造變化,及時正確作出判斷指導掘進。如果判斷的失誤導致掘井方向的偏差必然造成巨大的經濟、物力、人力的浪費,甚至造成后期采掘的困難。
研究礦區地質現象最終是為指導生產,具體在為巷道設計提供依據,解決巷道掘進中遇到的問題。目前煤礦地質工作的狀況都是只能提出初略的方向,往往不是很準確,只能在掘井中修改,造成無謂的掘進量而增加生產成本。本人認為,充分利用煤田勘探地面地質填圖、鉆探工程等地質資料,引入數學地質理論有可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
數學地質就是引入概率統計等數學方法,使用計算機把地質現象或地質體數字化,從定性地質描述逐步定量地質描述,實現不同程度級別的模擬仿真,研究地質現象的時空演化過程,達到更加精確的描述解釋地質現象。煤炭是一種外生沉積層狀礦產,構造形態主要表現為面狀和線性,一般條件下有很好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數學地質研究有很好的適應條件,達到精查或詳查的煤田或礦井資料的詳實程度應該能達到高度的模擬仿真。如煤層底板引入趨勢分析等數學地質方法,使用多項式高次擬合,等趨勢方向有可能為采掘巷道提供準確的依據,利用剩余量解釋構造,初略趨勢解釋大的構造形態,高次擬合趨勢解釋小的構造。和三維地震解釋資料、鉆探資料相互印證補充,更加合理精確的解釋煤層、及構造在空間的賦存展布狀態關系,為煤礦建井選擇主巷道及生產巷道設計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據,達到最優化的設計,減少巷刀的設計失誤。
參考文獻
[1]段崇云.論煤礦地質測量工在安全生產中的作用[J].現代商貿工業,2012年04期.
[2]蘇艷民.地測空間信息系統在煤礦地質測量中的應用探索[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3]何沛鋒.新技術在西部礦山貫通測量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6年.
[4]李玉新.個舊礦區老廠礦田東部地區綜合信息成礦預測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