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是契約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反映在新聞出版業,尊重并維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是這個基本特征的重要表現。然而,隨著網絡內容的日益豐富,各類社交媒體以及個人上傳信息的龐雜,法律法規對這種合法權益的維護不免出現盲點。面對新問題,業內人士能否不斷重新審視和解釋已有的法律法規,并創造性地運用以解決問題?作為每日與攝影師和圖片打交道的專業人士,圖片編輯的著作權意識以及對照片合理合法的使用,是規范工作程序、避免工作失誤的關鍵環節。本刊在此為大家呈現大洋彼岸的這個新案例,希望對從事或關心圖片編輯工作的朋友帶來新的思考。
2013年1月14日,法新社和《華盛頓郵報》使用海地籍自由攝影師、2011年“荷賽”突發新聞單幅和組照獲獎者Daniel Morel(丹尼爾·莫雷爾)于2010年上傳至社交網絡Twitter(推特)的照片一案初獲裁決。法官Alison Nathan表示,法新社和《華盛頓郵報》的行為確實構成了侵權。
媒體不經攝影師授權便使用網絡照片在近年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這一案件是首批涉及公開社交網絡數據被第三方用于商業目的的官司之一,受到攝影師、互聯網公司以及媒體機構在內的各方廣泛關注,其裁決無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未經作者授權的照片使用
侵權事件發生的當天,Morel正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據他在提交給法院的文件中所述,那天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拍照。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他創建了一個用戶名為PhotoMorel的Twitter賬號,并通過Twitpic服務上傳了13張自己拍攝的照片。
有媒體報道了Morel所拍攝的照片上傳至Twitter后所經歷的大致過程:這位攝影師首先將海地的照片放到Twitter上,法新社的一位編輯隨后從另外一名Twitter用戶的賬號里發現了這張照片,并使之得到廣泛傳播。法新社將其中的一張照片發送到Getty Images圖片庫。作為Getty Images的客戶,《華盛頓郵報》又在其網站中發布了其中的4張照片。
Morel于2010年提出上訴。他在起訴中稱,法新社未事先經過他的許可就使用并且售賣了他的圖片,此舉違反了《版權法》(1976年)、《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案》和美國知識產權法律《蘭漢姆法》。他也將Getty Images圖片庫告上了法庭。作為法新社的全球圖片代理商,Getty Images同時代理了多家媒體機構的圖片—包括《華盛頓郵報》,所有這些機構和媒體都在未經Morel授權的情況下就使用了他的照片。
爭議焦點及法官初審
在這一案件中所涉及的各方分別是—
攝影師將圖片上傳到公開的社交網站上,是否就意味著默認他人可以隨意使用?這是此案爭論的焦點,而這次的判決也將為案例法國家“公開社交網絡數據被第三方用于商業用途”的官司提供案例。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攝影師的侵權主張得到了支持,那么使用了攝影師圖片的相關各方是否都同樣程度地侵犯了攝影師的權益呢?
在14日的裁決中,主持此案的法官Alison J. Nathan部分支持了Morel的即決審判動議。法官認為,法新社確實無權使用Morel所拍攝的2010年海地地震的照片,同樣,《華盛頓郵報》也無權使用。這兩家媒體擅自刊登這些照片確實侵犯了攝影師的權益。
雖然法新社聲稱,Morel把作品發表在Twitter上,就意味著同意Twitter的服務條款,并且承認讓渡了法新社使用這些圖片的許可。但Morel拒絕承認。根據Twitter《服務協議》所聲明的,用戶對他們所發表的內容持有版權—授權給Twitter及其合作伙伴的情況例外。上傳并不意味著授權,同樣也并不意味著法新社可以將這些照片用于商業用途。在法律網站Law360的報道中也認為,法新社聲稱Twitter有意許可他們出售Morel的照片,是說不通的。
另一方面,雖然此案判決法新社和《華盛頓郵報》侵權成立,但Morel在上訴中所提出的賠償金額可能將被壓縮。法官認為,Morel只能對每一張被侵權的圖片主張單一的法定損害賠償金。也就是說,Morel將按照被侵權圖片的張數獲得賠償,而不是按圖片的使用次數。
不過,在這次審判中,還有一些沒有得到支持的即決審判(summary judgment)動議,需要再等待后續裁決。例如,法官并未就針對Getty Images的指控作出裁決,另外這些侵權行為是否故意而為,也沒有明確說法。法官判決稱“法新社的侵權行為是否主觀故意,將取決于陪審團對法新社南北美洲攝影總監Vincent Amalvy所說的話的認定。Amalvy此前表示:“在造成此次侵權時,法新社以為他們是有權自由使用這些照片的。”在這篇文章成型之時,最終庭審的日期尚未確定。
在此,編者整理即決審判的結果如下:
1.法新社和《華盛頓郵報》對侵權負有直接責任;
2.Getty Images是否侵權將由陪審團決定;
3.陪審團需要決定法新社、Getty和《華盛頓郵報》在Morel侵權案中是否存在故意。
4.根據《版權法》,Morel不能獲得其所主張的總計達1.2億美元的賠償。他能獲得的賠償金為每張照片750美元至15萬美元—這主要視法院判決侵權是否為故意侵權而定。總計賠償金額為6000美元至120萬美元。
5.根據《2000美國數字版權法案》,Morel僅能得到最高20萬美金的賠償。
如果Morel勝訴,那么他總計最高能夠獲得的賠償金是140萬美元。
圖片代理機構在這個侵權案中所扮演的角色沒有得到確定。這主要是因為在《美國數字千年版權法案》中所規定的“避風港原則”,即“當網絡中介服務商沒有能力進行事先內容審查,對由用戶主動上傳的侵權信息的存在不知情,并且及時刪除侵權鏈接或者內容的情況下,網絡服務提供者不承擔賠償責任。”Getty Images認為此案情況適用于這項原則:圖片庫系統是自動化儲存和售賣法新社的圖片的,因此他們不應該承擔侵權責任。
法官Alison J. Nathan對此進行了解釋。她說:“只有滿足一系列標準才能享受‘避風港原則,尋求‘避風港原則庇護的單位必須是一個‘服務提供者,提供上網服務或網絡接口,或是網上空間。”在這個案子里,法院是否認定Getty Images具有服務提供者的資格成為關鍵。Getty Images認為他們僅僅是提供法新社圖片的文件存儲;而評審團認為并非存儲這么簡單,特別是Morel提供的證據證明,在圖片的審批工作中有著Getty Images的員工積極參與。
在故意侵權的問題上,原告必須要拿出證據以證明“被告知道這一行為屬侵權,或者這一行為是魯莽漠視或故意對可能造成的侵權視而不見的結果”。如果最終庭審中Morel能夠拿出說服陪審團的證據,那么每張照片的賠償金額可能高至15萬美元。—這也在即決審判結果中有所體現。
共同保護數字版權
法新社、《華盛頓郵報》和Getty Images使用Twitter照片的侵權案例雖然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著每當面對版權問題時,攝影師與媒體機構總是站在對立面上。數字版權的保護對所有的創作者來說—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都是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英國最近的版權法修訂草案就引起了包括英國聯合通訊社、蓋蒂圖片社(Getty Images)、馬格南圖片社(Magnum Photos)、英國報業協會、路透社在內的代表攝影家、攝影機構和圖片圖書館的70余家機構的聯合反對。在修訂草案中,擬定了一系列允許使用“孤兒作品”的條款(orphan work,是指享有版權但很難、甚至無法找到其版權主體的作品—編者注),包括允許使用缺少原數據和無法找到版權所有人的圖片。反對者認為,修改提案將對從事視覺創意產業的每一個人產生嚴重的不利影響,不但會減少創作者的收入,縮減版權保護的范圍,還會使英國面臨爆炸式的國際訴訟增長。
其實,如何共同保護數字版權,是牽扯到新聞出版業各個環節的大問題。雖然我國并不是案例法國家,與英美也存在國情差異,但我國攝影師群體和大眾媒體正在或即將面臨的版權問題以及版權糾紛并不會因此而消失。而且,只有當大家都開始共同行動保護數字版權,才能營造更好的產業環境,或者說得直白些,大家都能有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