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道德經》第八章
◎水之大德
“上善”中的“上”是至高的意思,“上善”即至善,至善既不是善也不是惡,而是無善無惡。什么是無善無惡?是一切遵循自然,如佛家所講“大愛無愛”。
“上善若水”,就是至高無尚的品德像水一樣。水有什么品質那么值得推崇呢?“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方面,水可以滋養萬物,沒有水萬物就活不了,我們可以幾天不吃飯,卻不能一天不喝水;另一方面,水滋養萬物但從來不跟萬物爭。水為什么不爭?水近乎道,萬物比道低兩層,因為道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所以說水不爭。如果人能效仿水,無善無惡,無所求,無所追的時候,能達到不爭名,而爭道;不爭利,而爭德,你才明白什么叫善利萬物而不爭。
清朝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就是一筆糊涂賬。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于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想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提筆回信:“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人接信后,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三尺。.六尺巷由此得名,由于不爭而成就了一段佳話。
“處眾人之所惡”,水往低處流,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它自愿處在最低、最臟的地方,這是人所做不到的。道就像水一樣,沒有高下,也沒有干凈污垢,《莊子?天道》篇是這樣說的,有人問莊子道在哪里?莊子說道在稗草、瓦礫、便溺中。諸位看,連所有人認為骯臟的便溺中都有道存在,可以看出道對萬物是怎樣一種平等的態度,它不分別,不選擇,看萬物萬事都是一視同仁。
下面我們講一下水的七種善德。
◎居善地
“居善地”。水住哪?它就在最低下的地方。水對于地位是無可無不可的,別人都要爭上位,它就甘心情愿地居下位。占據高位就能幸福嗎?蘇軾詞中寫道:“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俗語也說:“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一個人姿態越高,占據的地位越高,就越少人能夠跟他交往、愿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會越孤獨。水處于卑下,所以它住的地方最安全。
我們在此展開講一下什么是善地,善地就是最能夠產生道的地方,讓你最能夠發展和讓你停頓地方。什么地方善呢?善地包括地域環境和人文的環境,有個成語叫孟母三遷,古語說百萬買居,千萬買鄰,人伴賢良品自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善地不僅是外部世界,也包括內心世界,當外界環境不可改變時,我們就要調節內心的狀態,所謂心能轉境,一個人只有他自己能決定把心放在哪里。應該做到我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是善地,正是古語所講的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心善淵
“心善淵”。 “淵”就是深不可測,善就是善于的意思。水雖然居下,但是并不埋怨,并不嫉妒,并不反抗,它的胸懷就像深淵一樣,你無法說出它有多寬多深。水為能下,方能成海。它在最低的地方把所有力量都匯聚起來,于是成了寬廣的海洋。在這個地球上,海洋面積占了總面積的百分之七十一,這就是水愿意居下的結果。大海匯聚的水有長江的水、黃河的水,也有臭水溝的水。如果大海很挑剔,不愿意要小的、臟的河流,它又如何能夠成為大海呢?我們稱人的心胸寬闊為“海量”,就是說他像大海一樣不計較好壞、大小、得失。
我們的心就要向水之淵來學習,讓心變得博大和深不可測。《論語》里面講到:“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華,玉韞珠藏,不可使人易知。”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有高深修養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樣的光明,沒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一個有修養的君子,他的才華應像珍藏的珠寶一樣,絕對不可輕易炫耀讓別人隨便知道。“心事宜明”是做人的準則,“才華須蘊”是做事的準則。
《易經》把“淵”解讀為“密”,孔子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做領導內心沒有隱秘,內心沒有機密,就會失去部下的尊重;做一個部下,如果胡亂講話,不保守機密,就會失掉身價性命;做大事如果沒有任何的機密,信息全部泄漏出來,就會功敗垂成。所以我們學習水之淵,首先要學會 “藏密”。
◎與善仁
“與善仁”。水對萬物施以恩惠,毫不吝嗇,不求回報。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水不會因為你是好人就讓你解渴,壞人就不讓你解渴。人在陸地上,水可以用來灌溉;人在江湖上,水中可以劃船。我們于萬物也是一樣,不管對方是異族或者同胞,陌生人還是朋友,我們都一視同仁,在能夠幫助別人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對別人好,要以仁義之心,幫助別人要有仁義之德。不能因為幫助了別人,就在心里覺得是在拯救別人,或是覺得自己是對方的救世主。如果幫了別人是為了回報,那么這就是交易。給予別人的時候,是仁義之心,既不渴求回報,也不渴求別人的感激。以無名之心做事的,就是與善仁。
◎言善信
“言善信”。就是說水有信期,它總是守著信期而行。見過大江、大海的人都知道,江海的潮汐時間非常準確。水的守信不僅反映在活動規律上,而且反映在它自身的屬性上。古代還沒有發明鏡子的時候,人們怎么能知道自己的容貌呢?他們到水邊一照就知道了。水對于萬物的反映就像鏡子一般真實,美的人能從水里看到美的樣子,丑的人能從水里看到丑的樣子,決不會有半點欺騙。人取法于水,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學習它守信的品質。
◎政善治
“政善治”。水生長萬物,同時它自己生生不息,除非人為毀壞它,否則永遠也沒有干的時候;水變化無窮,把它放在碗里,它就是碗的形狀;把它放在江河,它就是江河的形狀。最要緊的就是水永遠都保持平面,這一瓶水你這么倒它是平的,你那么倒它也是平的。這個平面常常被用來衡量其它事物的高低,比如我們常說某座山海拔多高,就是以海平面作為測量的起點。治理人民取法于水,不僅寧靜、守信,而且還包括這個“平”的特點,所謂平天下。
◎事善能
“事善能”。水因為處于低微之地,所以反而無所不能,萬物的生長靠它,船的航行靠它,去污除垢也要靠它。水并不刻意要有所作為,這是一種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品質。人要在自然中磨練,同時也要適應自然,因地制宜。
水,滴水穿石、溪水歡快、池水映天、江水奔騰、湖水寧靜、瀑布飛流直下、深潭包羅萬金、海水容納百川,它可以做任何事情。滴水、溪水、池水、江水、湖水、潭水、海水,不同的水,有不同的用處。
向諸多的水學習他們的能力和特點,就能夠有所大成。向滴水學習其堅韌的能力;像溪水學習其歡快的能力;向池水學習智慧,朱熹說過,“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何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向江河之水學習其奔騰,學其氣勢,你看長江滔滔,黃河波瀾;向湖水學淡泊;向瀑布學沖擊,瀑布是什么?是在最困難的時候形成的水,因為沒有路了,這個水才形成了瀑布,就是在人最危險的時候,反而能夠沖擊一搏,叫事到萬難需放膽,在最危險的時候,你的膽識才是拯救你的關鍵;向深潭水學習其陰柔、包容、水深不可測,它是寧靜的,與瀑布相得益彰,說瀑布下有天壇,這是剛柔相濟,動靜相得;向海水學習有容乃大。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一種境界,還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動善時
“動善時”。水的變化與時推移,夏天天氣炎熱,它被蒸發為水蒸氣;冬天天氣寒冷,它就凝結成為冰塊。取法于水的這種品質,那么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要按照時節、環境不同而靈活變化,不離開活動規律。孔子看著流水,發出“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的感嘆。我們的生命也如流水一般,一去不返,一天天過去,我們不停地老去,不停地走向死亡。因此把握時機做該做的事情,該動時動,該止時止,這是流水對我們啟發。
◎不爭無尤
“夫唯不爭,故無尤”。水停居于卑下之地;心靈喜歡深淵寧靜;與人交往能夠仁愛;說話能夠講信用;政務能夠安治,做事能夠賢能;行動能夠適時;正因為與世不爭,所以就沒有怨恨。講到這里,也許有人會說:水的品質不都是好的,比如洪水泛濫的時候,造成很多災難。可是為什么會發洪水呢?是因為我們人類無休止地排放廢氣,使溫度變高,雪山融化;也是我們人類把樹都砍光了,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就泛濫了,需要反思的是我們自己違反天時地利的過失。
這一章講了水近乎道,水有兩個大德: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當它啟用了,就有七個善。這些善都是從這兩個德生出來的,完全是順乎自然,應乎天時人事的。我們用上善若水來修身養性,待人接物,甚至拿來治國平天下,都是“無往不利”的。
編輯/許宏
下期導讀:下一期將為您解讀《道德經》第十五章,“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對“道”感到難以捉摸,而“道”之士則與世俗之人明顯不同,他們有獨特的風貌和人格形態,這一章,老子勉強為行“道”的人畫了一張畫像,可謂微妙通達,深刻玄遠。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