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能量
“正能量”早已是網絡熱詞,物理學上的“正能量”是以真空能量為基準,能量高的為正,能量低的為負。我們現在常用的“正能量”一詞顯然已經引申為“向善的思維和心態、積極的情緒和作為”。
一個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這種能量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中國傳統觀念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的天性里帶著正能量;但現在有一些學者反對“人性本善”說,提出“人性向善”說,即人性之能量正負均有,不過全面衡量的話,正能量總是能戰勝負能量。
顯然,有些時刻,正能量是敗倒在負能量之下的。否則,也不會出現那么多的“激情犯罪”。但從總量看、從長時間來看,“人性向善”仿佛在被不斷驗證。案例顯示,一個窮兇極惡的“殺人魔王”,也曾因為不愿意在母親面前殺人,而被束手就擒,說明在他的心底,還殘存著一點點正能量。社會上出現的更多的是讓人溫暖甚至感動的平凡故事,這些都是彌漫在我們周圍的正能量。
人的正能量從哪里來?如果是天生的,就應當“持而保之”,不能讓其流失;如果是后天得來的,就應當“勤修精進”,不斷積累。這兩種功夫都需要不斷學習、修煉。
南宋大儒朱熹非常注重修養功夫,他在主持白鹿洞書院時曾制定了一系列學規,對后世影響極大。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妨看看這些“教條”是否對我們仍有啟示:
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憤窒欲,遷善改過。
處事之要: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這些可以看作是保持和積累正能量的方法。一個人,如果正能量積蓄、負能量釋放,就會情緒愉悅、思維敏捷、態度積極、面目一新,為人做事自然會別開生面、想有所成;一個社會如果正能量聚積、負能量消解,則會充滿凝聚力、向心力、包容力、驅動力,社會面貌也會向上、和諧、生動。
“正能量”,能量無窮!
◎中國夢
中國夢,也成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新名詞。的確,夢想能昭示人們前進的方向,凝聚人們奮起的力量。
換個角度看,“中國夢”必然包含著中國對世界的貢獻。這種貢獻包括穩定、繁榮、和平、責任,我們覺得更應包含文化、理想、觀念、價值,這就是“中國文化夢”。
新的文明格局下,中國文化到底能不能對世界有重大貢獻?會有什么樣的貢獻?這些疑問引起過無數有識之士的思考。
近一個半世紀以來,無數仁人志士都在探尋中國命運改變之途徑,半個多世紀以來,以當代新儒家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持續思考中國文化的“內在轉化”等問題,思考中國文化如何在新的文化格局中獨樹一幟乃至為世界文化提供新動力的問題。
毫無疑問,中國傳統文化有它的不足,比如科學和自由思想資源缺乏。但是,同樣,它也有大量所謂“普世價值”可以彌補其他文明體系的不足。
比如“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溫潤與悲憫情懷,是中國文化里面非常柔韌的部分,綿延不絕、生命力頑強。
比如“天人互益”的觀念。“天人合一”、“天人互益”觀念包含著中國人對生命本身、人與天地、人與萬物關系及生命本身的深邃思考,充滿對規律的敬畏、對欲望的節制。人與自然乃至宇宙的互益與和諧相處的觀念,對現在資源環境遭到的無情掠奪和破壞行為將起到警示和平衡作用。
比如“天下一家”的情懷。即是對超越國界的人本身的重視。《孔子家語》記載一個典故:楚王打獵時丟失一張弓,但他阻止下屬去尋找,他說:“失弓的是楚國人,得弓的也是楚國人,何必去尋找呢?”孔子說:“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計較是不是楚國人呢?”在孔子的心目中,天下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人”。
比如“使文明持久”的智慧。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并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體系,這種生生不息,需要智慧。現在企業界流傳一句話:做得大不如做得強,做得強不如做得久。一種文化何嘗不是如此。
現在,我們提“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最終還要“文化自強”。面對歷史給我們的機遇,中國文化如何回應世界的文化期待?其答案也就是我們的“中國文化夢”。
編輯/徐展
作者簡介:李路,中國孔子基金會《儒風大家》主編,山東儒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