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毅夫

中庸思想歷來飽受爭議,被頌揚者稱作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之基;貶損者看成是中國近代文明衰落之母,以為正是中庸觀念造成了中國人安分守己、消極無為、折衷主義、缺乏創新冒險和競爭精神。魯迅認為“中國人性格是喜歡調和的、折衷的。比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要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窗了。沒有激烈的主張,他們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木秀于林,風必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就成了中庸反對積極進取的證據。一些管理專家也對中庸持否定態度,如王成榮、周建波說:“中庸之道于人們追求創新、競爭不利,天人合一觀于人們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不利。”楊錫懷提出:“受困于中間的戰略就屬于中庸戰略。采用中庸戰略的企業處于非常不利的戰略地位。因為他們既丟失了需要較低價格而大量購買的顧客,又不能與采取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的企業相競爭。” 芮明杰也以為:“中庸之道型管理:領導者既對工作關心、也對人關心,但強調適可而止,缺乏強烈的進取心,樂于維持現狀。”作者認為這些觀點把中庸與平庸簡單相等,是對中庸的錯解。“木秀風吹,行高人非”是古代圣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認識的智慧結晶,反映宇宙人生大道之理。經得起“風吹”才能秀,不畏“人非”才能高。因恐“風吹”而不秀、因懼人非而不高,才是平庸,卻不是圣哲意。
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也在無意中驗證了中庸之道。早期古典科學管理理論以“實利人”假設為前提,以標準化、專業化和程序化為手段,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但由于忽略了人的感性,過于專業化使工作單調、乏味,難以持續提高生產率。行為理論及其他的現代管理理論以“社會人”“復雜人”“自我實現人”假設為前提,不再片面強調理性,在工作設計、制度設計中兼顧理性與感性,在滿足員工需要同時追求組織可持續發展。管理本身也具有雙重屬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由于人與人、人在不同時期,其理性與感性的側重不同,而且側重度也隨時可變,以人為核心的科學化管理和藝術化管理就需要隨機應變,不可執著一邊。有限理性假設及其決策理論中的滿意標準、權變理論等就是西方對中庸之道的充分實踐。
組織價值觀中,始終存在著義與利、公平與效率、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爭議。在“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過于重利使道德a淪喪之時,孔子提出“重義輕利”以中和,并不是一概反對取利。西方的組織強調個人英雄主義、個人決策和個人權利,東方的組織注重集體主義、集體決策和集體榮譽。過分突出個人損害團隊凝聚力,過分突出集體則壓抑人性。在某種環境下強調集體主義,在某種條件下鼓勵個人成長,并始終有度,才是中庸之道。在公平與效率上,過分追求任一方,都是走極端。在戰爭、大災時,“公平第一、效率第二”,是必要的;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中,“效率第一、兼顧公平”則更為可取。在道德和社會責任上,存在著純粹經濟觀和社會經濟觀之分。前者認為承擔社會責任會損害股東、員工和顧客利益;后者認為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如環保、顧客、社區責任,不但促進社會發展,也會改善企業形象,促進企業長期繁榮。社會責任觀兼顧自身利益與社會道義,體現中庸思想。
編輯/獨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