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營改增”改革作為我國結構性減稅的重要事項,正逐步在全國范圍和更多的行業展開,并擇機將鐵路運輸和郵電通訊行業納入試點。
2012年1月,上海率先啟動的這項改革,明顯的成效可以做初步總結:絕大多數企業特別是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降低,專業化細分和結構優化、升級換代的潛力得到釋放,第三產業和相關聯的制造業企業負擔減輕。
但在這一輪改革中,有一些企業出現了稅負增加的問題。據統計,至今年2月,上海市稅負不降反升的企業占比9.2%。
財政部表示,稅制改革會帶來利益關系的改變和調整,一部分稅負增加的企業的“陣痛”是必然過程。這部分“陣痛者”應如何面對“營改增”?
首先,應認識“營改增”是“結構性減稅”,不是普惠性質,在一定階段出現少數企業稅負上升的情況難以避免,需做進一步的分析。
比如上海交通運輸企業曾一度強烈反映稅負上升,經調研后可基本認清主要是其固定資產更新周期因素所致。
理論上,如果交通運輸車隊的主要固定資產——機動車輛的平均更新周期為4年,營改增初期企業自身同比的稅負一般都不降反增。隨著車輛更新,投資增加,企業越來越能感受到增值稅“進項抵扣”帶來的減稅好處與實惠。當4年的周期走完,全部減稅的量值將會完整表現出來。
其次,應認識“營改增”最主要的著眼點是以優化稅制結構來消除重復課稅、建立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環境,鼓勵企業升級換代、提升核心競爭力,進而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服務、提振消費、擴大內需。同時,還能“倒逼”財稅體制的配套改革。
所以,地方政府和企業都應樹立大局觀,積極主動適應這一改革。
企業要調動專業化細分的潛力,力求在機制創新、升級換代中做大做強;地方政府要理解這一改革在培養財源、增強發展后勁方面的長效意義,為短時期遇到稅負上升問題的企業提供過渡措施——如上海按季度計算增加的賦稅額度,當時退還一半,年底再做一次核算給予全年補助。
第三,少數企業由于專業化細分能力不足而一時享受不到“營改增”的減輕稅負好處,企業要對這一改革的大勢有全面、清醒的認識,努力變壓力為動力,積極調整自己的經營發展模式和企業戰略規劃,消除“大而全”、“小而全”因素的拖累,變被動為主動,在競爭中走出自己的新天地,在升級換代中實現“鳳凰涅槃”。
總之,“陣痛者”的痛苦畢竟是一陣子的階段性問題,而非注定永遠要痛苦下去,市場參與者需要以堅定的決心、創新的勇氣加入“營改增”的改革洪流。
財稅改革的相關方案和一些細節,也應在改革的推進與深化過程中做動態優化。
“陣痛”是一時的,如果這些企業能積極地投入到營改增的改革洪流中,這種痛苦有時恰恰是推動企業升級的動力,倒逼地方政府改進的壓力,也是引導我們繼續完善政策的痛點標識。(作者系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