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松祚

前不久,日本野村證券綜合研究院的幾位專家到訪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就日本財政政策、安倍經濟學和長期經濟增長前景等問題,展開深入研討。我特別感興趣的話題,是1960年代后期和1970年代開始的日本經濟結構轉型。因為今天中國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正是經濟結構轉型和增長方式轉換。而日本的歷史經驗,能夠給我們很多啟示。
就我提出的多個問題,日本朋友皆給以耐心解釋。他們說的比較客氣,大概意思有三個。
其一、盡管1980年代后期日本出現史無前例的泡沫經濟,泡沫破滅后,出現長達20年的低速增長和衰退。然而,以人均國民真實收入、社會福利保障、企業創新能力和環境保護等多個指標衡量,日本仍然是非常成功的國家。有人說日本是“超成熟或超發達經濟體”,增速放緩勢所必然。
其二、1960年代后期開始,日本下決心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內部壓力在于國內要素價格高漲,尤其是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資源環境壓力急劇加大;外部壓力則是“亞洲四小龍”的迅猛崛起,以及中東戰爭和石油危機。日本痛定思痛,開始邁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經濟之路。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曾經將日本經濟結構轉型概括為“輕薄短小”四字真言。
其三、日本經濟結構轉型開始之時,有兩個有利條件。一是當時日本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相當強,許多行業的制造水平、產品質量和品牌形象居于國際領先地位,日本企業能夠獲得較高乃至壟斷高額利潤,從而能夠投入巨資進行技術創新和產業轉型。二是美歐等國家對于向日本轉讓技術,總體比較寬容和開放。日本自1950年代開始的經濟騰飛,首先就是從美國和歐洲購買技術,然后迅速完成本土化。到了1970年代之后,日本已經擁有許多國際領先的制造技術,能夠與美歐企業一爭高下,甚至擊敗歐美對手。
日本朋友沒有明說,弦外之音卻很清楚。那就是今日中國開始的經濟結構轉型,與日本當年相比,外部條件不好,內外部壓力卻大得多。
我國雖然已是全球主要制造中心,但是多數行業和企業還沒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更談不上國際市場的壟斷定價能力,大多數企業盈利能力不強,無法投入巨資開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此外,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和實力不斷上升,美歐等國不斷收緊對我國的高科技出口乃至一般性技術轉讓,我國企業的海外投資屢屢受挫。轉讓和購買之路不通,創新和創造前路漫漫,經濟轉型確實任重道遠。
然而,征途再難,也必須迎難而上,因為我們別無選擇。我國經濟面臨許多重大挑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甚至是生死存亡的重大轉折關頭。
要“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關鍵是轉變經濟政策思維模式,從“管理增長”轉向“管理轉型”:全力發展真正市場化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創新多種金融工具;積極推動資產證券化;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制定明確產業政策,集全國之力,發揮政治優勢,力爭5-10年內,在某些重大科技和產業領域,真正站到世界最前列;突破既得利益集團障礙,打破國有企業事實上的霸道壟斷特權,切實保障私營企業的公平競爭權利。長遠來看,私營和民營企業才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主力軍。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和副所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