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痛風是由于人體內嘌呤類物質代謝障礙而導致的一種復發性急性或慢性關節炎,即體內血尿酸濃度過高導致尿酸以鈉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軟骨和腎臟而引起的組織異物炎性反應。嘌呤經過一系列代謝變化,最終形成的產物叫尿酸。尿酸在人體里沒有什么生理功能,在正常情況下,體內產生的尿酸,2/3 由腎臟排出,余下的1/3從大腸排出。體內尿酸是在不斷地生成和排泄的,因此它在血液中維持一定的濃度。正常人每100毫升血中所含的尿酸,男性為6毫克以下,女性則不超過5毫克。
暴食高嘌呤食物或過度飲酒、手術、疲勞、情緒緊張、內科急癥(如感染,血管阻塞)均可誘發痛風急性發作。痛風可以發生于任何年齡階段,但最常見的患者是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女性由于體內雌激素能促進尿酸排泄,并有抑制關節炎發作的作用,因此發病少于男性。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發作一般沒有先兆,微小的損傷、手術、過量飲酒、過多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品、疲憊、情緒緊張或各種疾病均可誘發。典型的癥狀是在夜間發作的單個或數個關節的強烈疼痛,且疼痛會逐漸加重,令人難以忍受,還會出現關節紅腫、發熱和觸痛等癥狀。
痛風病程分3 階段
痛風的病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即急性關節炎發作期、間歇期、痛風石及慢性關節炎期。
●急性發作期 主要表現為關節處疼痛、腫脹、發紅,伴有劇烈疼痛,好發于下肢關節,以拇趾及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見,足弓、踝關節、膝關節、腕關節和肘關節等也是常見發病部位。使用顯微鏡觀察,可發現患處組織內有松針狀尿酸鹽沉淀。此期的血尿酸由于已經生成沉淀,尿酸值反而比平時最高值低。
●慢性期 癥狀主要表現為存在痛風石、慢性關節炎、尿酸結石和痛風性腎炎及并發癥。此時痛風頻繁發作,開始出現痛風石,隨著時間的延長痛風石逐步變大。
●間歇期 指痛風兩次發病的間隔期,一般為幾個月至1年,也有長達10年者,主要表現是血尿酸濃度偏高。該階段應該時刻關注尿酸值的高低,早期防治高尿酸血癥,防止病程進入慢性期。如果沒有采用合理的治療方法,將導致痛感加重,病程延長。
時期不同,應對策略不同
●急性發作 最新的歐洲抗風濕聯盟治療指南推薦,痛風急性發作應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秋水仙堿,且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盡量選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雙氯酚酸、吲哚美辛等)。
●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 對于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的降尿酸治療,目前認為并非只要血尿酸增高,就需立刻降尿酸,降尿酸治療也是有適應證的。痛風早中期治療以促尿酸排泄藥為主,而中晚期以抑制尿酸合成藥為主。首次開始降尿酸治療應在痛風發作緩解后1~6周開始。降尿酸過程中應定期監測血尿酸水平,并根據血尿酸值調整降尿酸藥劑量,使血尿酸水平長期持續達標。血尿酸一般以<360mol/L為目標值。
當然,不同時期具體措施應請專科醫生進行綜合指導。
食療全程重要
痛風急性發作大多與不注意飲食有關系,如過度貪吃海鮮、喝啤酒等。因此,患者要選擇吃蔬菜和水果等堿性食物,增加堿性食品的攝取,以降低血清尿酸的濃度,使尿液呈堿性,從而增加尿酸在尿中的可溶性,促進尿酸的排出。青菜、紅蘿卜、黃瓜、番茄、白菜等嘌呤含量較少,屬于堿性食物,有利于尿酸的排泄,每日蔬菜的攝入量應達到500克。此外,痛風患者還應該多喝水,限制飲酒。
編者注:痛風的飲食忌宜詳見本刊2007年第11期64~65頁《降尿酸 防痛風 食療有方》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