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自今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將在全國范圍內推開,并適當擴大部分現代服務業范圍,將廣播影視作品的制作、播映、發行等納入試點。此次稅制改革可以看做是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在稅務領域的具體落實。可以說,國家通過此項稅制改革,不僅提高了現代稅務征收體制,而且極大讓利于影視企業,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
一、影視文化產業“營改增”的特殊性
稅制改革前,影視文化企業因為“內容為王”的無形資產特點,而一般征收營業稅。營業稅法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的需繳納營業稅,提供應稅勞務具體又分為:交通運輸業、建筑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文化體育業、娛樂業、服務業。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者銷售不動產,必須是有償的,即以從受讓方取得貨幣、貨物或其他利益為條件。如某制作公司將動畫片的播映權無償贈送給各電視臺,目的在于擴大影響,以便于開發衍生產品市場,這種無償贈送行為沒有營業額,不納營業稅。
那么影視制作機構需要繳納營業稅的情況有哪些呢?通常制作機構制作出節目后,以下行為會涉及繳納營業稅的問題:(1)將節目著作權中的發行權一次性轉讓給某電視臺或發行公司;(2)許可某電視臺或電影院等機構播出影視節目;(3)交換節目,如中央電視臺與北京電視臺交換自制的電視劇播放,這種情況即使相互間不再收取其他任何費用,同樣視為著作權的發行權或許可使用權的轉讓,只不過取得的利益不是貨幣而是另一種權利罷了;(4)制作機構授權或許可他人向第三者轉讓節目著作權;(5)制作公司受他人委托拍攝影視節目,如受他人委托拍攝某紀錄片等。
而根據試點前的增值稅法規定,凡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貨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勞務以及進口貨物的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社會組織,都要繳納增值稅。這里的“貨物”是指有形動產,如果是無形資產或不動產則需繳納營業稅,而不屬增值稅的征稅范圍。我們知道影視節目必須以一定的物質載體為依托,如光盤、拷貝、錄影帶等,那么出售這些音像制品,什么時候屬于“轉讓無形資產”,什么時候屬于“銷售貨物”,也就是說什么時候納營業稅,什么時候納增值稅呢?可轉讓的節目著作權有復制權、發行權、出租權、展覽權、放映權、廣播權、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及應當由著作權人享有的其他權利等。如果制作公司有償轉讓其中的某一項或某幾項權利,納營業稅;如果不涉及以上權利的轉讓,則納增值稅。因轉讓節目著作權而隨同轉讓光盤、拷貝、錄影帶等音像制品的,不納增值稅。
影視文化產業“營改增”的特殊性 就在于將原先繳納營業稅的無形資產交易改為繳納增值稅。對于國家而言,改革的難點在于如何將基于有形物品的生產加工行業設計而成的增值稅制度,擴展到以無形資產或者說創意為中心的影視文化行業。而對于納稅企業而言,更為重要的是,“營改增”意味著具體的稅收征收方式的改變。營業稅的征收依據多在于財務報表、交易合同。而增值稅更為客觀的以增值稅發票為準。這就給影視制作企業帶來了困境。如編劇的著作權購買交易如何從編劇一方獲取增值稅發票?目前流行的演員工作室是否有資格為演員的勞務報酬提供增值稅發票呢?對于文化行業主體而言,國家的這次稅制改革給他們帶來了挑戰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只有變革才能使影視企業在此次改革中把握住機遇。
二、稅制改革是影視企業發展的政策機遇
實際上,國家一直期望通過稅務優惠政策鼓勵文化企業發展和行業競爭。早在2004年,廣電總局就頒布《關于促進廣播影視產業發展的意見》。該意見指出“要真正建立起符合當代電影產業發展規律的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經批準對新成立的電影制作、發行、放映企業,免征 年企業所得稅。電影企業納稅確有困難的,可申請減免房產稅等”。同年《關于發展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的若干意見》指出,國家廣電總局將向國家爭取有關促進我國影視動畫產業發展的財政政策支持:對從事國產動畫片制作發行機構取得的制作收入、發行收入、出口收入、特許權使用費收入免征營業稅;對從事國產動畫片研發、生產的機構,凡符合國家關于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規定的,鼓勵其申請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如果往回細數中國影視企業的發展,多數的民營影視企業正是在2004年前后的國家政策優惠期突發猛進。當然,隨著影視行業規模的日益完善,2010年,國家廣電總局也正式停止了上述優惠政策。
十年后的2013年“營改增”稅制改革將會是影視企業發展的有一個政策機遇。稅改前,電視劇制作發行按5%計征營業稅。此次將廣播影視作品的制作、播映、發行等納入試點,如果套用文化創意行業6%的稅率,電視劇制作發行稅負有相當程度的減輕。對電影制作發行方而言,根據《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關于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31號),在2013年12月31日前,銷售電影拷貝收入、轉讓電影版權收入、電影發行收入以及在農村取得的電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稅和營業稅,因此營改增在2013年沒有實質影響。2013年之后,如果優惠政策不延續,相關收入將繳納增值稅。對影院而言,稅改前,電影放映收入繳納3%的營業稅,賣品繳納17%的增值稅。稅改后,放映收入征收增值稅,如果稅率為6%,考慮到目前影院扣除給制片方的分成、租金等可抵扣項之后毛利遠遠低于50%,所以實際稅負將有相當程度的降低。
對于已經上市的影視企業,該項稅制改革信息直接降低了相應的稅負。光線傳媒稱,由于2013年起營業稅改增值稅,公司營業稅金及附加較去年同期減少70.61%;華策影視則營業稅金及附加本期較上期下降62.92%,公司于2012年12月起執行營改增試點;而華錄百納同比減幅高達84.48%。此前發布一季報的華誼兄弟、新文化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57.87%和85.79%,減負程度同樣不低。除了上述五家影視類上市公司外,有影視業務的樂視網也同期被劃入營改增試點范圍,報告期內公司營業稅金及附加為496萬元,較上年同期相比減少65.28%。
由此來看,此波稅制改革以及此前的文化事業單位的全面改制中,誰能夠率先完成現代企業的規范化運營,進行業務流程重裝、降低企業內控風險,誰就能夠迅速把握政策給予的機遇,進一步整合文化與資本兩個市場的優勢。
三、稅務籌劃是關鍵
文化產業是國家大力支持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歷年來已出臺多項稅收和財政直接支持政策。此次營改增試點的擴大整體而言將降低行業稅負,提升行業盈利能力。作為行業內的發展企業,能否把握住此次行業稅負的降低以及行業盈利能力的提升,關鍵在于稅務籌劃。企業首先應當在稅法規定的范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等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的獲得“節稅”的稅收利益。
除此之外,以無形資產和文化創意為主要內容的影視企業更應該具備整體的稅務籌劃意識,提前做好企業財會制度、風險控制機制。對于單獨的影視劇項目,企業應當從策劃立項階段即引入稅務籌劃,規范項目合同、資金流動、版權交易,從而把握此次行業稅制改革。
1, 在“營改增”的稅務改制中,影視公司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問題?
“營改增”稅務改制中, 影視公司面對的稅務機構從“地稅”轉為了“國稅”。由此,影視公司應當注意稅務繳納程序以及實際的稅務核查方式都會有所改變。影視公司應當及時配合稅務機關開展的“營改增”稅務培訓,并提前咨詢稅務律師,以統籌新的節稅方案。
2, 此次的稅務改革,對影視行業有什么新的啟示?
影視行業目前的一個頑疾是演員報酬不斷推高。造成此頑疾的很大原因在于演員以及演藝經紀公司的收入不規范。根據《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等相關文件的安排,我國“營改增”改革最終會在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營改增”,不再征收營業稅。而增值稅相對于營業稅會對演員所在演藝經紀公司提出更高的收入規范要求。相關影視行業聯盟可以配合此次稅制改革,推動演員片酬的規范化,解決行業頑疾。
3,此次的稅務改革,對影視公司有何機遇?
此次稅務改革可以說是文化服務企業進行行業規范的一個政策契機。許多老牌國有企業以及新成立的中小民營企業在影視劇制作環節存在效率低下、財務管理混亂、稅賦負擔繁重的弊端。這些企業不妨抓住這次政策紅利,從策劃立項開始到后期制作營銷,全程規范影視項目的運作流程,從而實現降低稅負、節約成本、提高效率,助力企業戰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