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
被稱為《大宅門》前傳的《大宅門1912》播出了,時隔13年,我們又聽到了那熟悉的京劇鑼鼓點聲。其實除了白七爺跟二奶奶,其他角色都已經物是人非,京城白家大宅門更多的是出現在眾多角色的談論及神往中,更像是一個遙遠的傳說。這是個遠離“大宅門”的故事,劇中大篇幅講的是白七爺濟南府創業的故事。
從播出至今,關于該劇的爭議聲就此起彼伏,基本都歸結在“宅門韻味”不在;白七爺變得“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張馨藝飾演的路青青極盡裝傻、充愣、賣萌之能事,表現太過夸張。你可以說電視觀眾的口味變了,所有主創也要與時俱進做出改變,也可以說導演失去了節操,向觀眾獻媚了。這就是“仁者見仁,淫者見淫”的看法了。
其實從“百草廳”變成“黑七堂”,我們就應該明白此“大宅門”已非彼“大宅門”。《大宅門》播出后,幾乎所有觀眾都看出這是為“同仁堂”著書立傳呢,作為京城百年老字號,經歷清末、民國、軍閥混戰、解放等時期的浮沉變化,想不厚重都難。而《大宅門1912》將故事搬到了濟南府,經常在主演嘴中出現的地名就是“聊城、東阿縣、清水鎮”,故事線索也是圍繞尋找“九朝貢膠”的秘本展開,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是在極力推廣“東阿阿膠”呢。在《甄嬛傳》中,我們已經發現東阿阿膠是萬試不爽的靈丹妙藥,現在《大宅門1912》是要告訴你這個阿膠的歷史文化。
通過影視作品將城市、品牌文化推廣出去已經是很常見的手段,《喬家大院》以山西王家大院為原型,《白銀帝國》是郭臺銘為自己的家族做口碑。據說為了拍攝這部《大宅門》,東阿縣政府特地建了一個影視基地作為該劇的外景拍攝地,可想而知,以后這里會成為觀眾了解中藥文化的窗口,有時候戲外的故事要比戲內的更精彩。不過憑私心講,作為老家是聊城的我來說,聽著劇中人物不停地講出聊城、東阿這些地名時,還是有一種莫名的親切與得意,這或許就是影視劇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