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健

作為一個已經有三十多年歷史的產品線,在琳瑯滿目的幾千種臺式機和筆記本產品里,能讓人驚艷甚至熱血沸騰的產品設計始終是鳳毛麟角。按道理說,IT產業匯聚了最聰明的人,這里的平均智商和執行力,我想肯定不低于其他行業。但為什么PC行業的產品大多在設計和美學上很難讓人滿意呢? 最開始,PC可以算作專業工具,按照儀器設備的路數來設計制造沒什么錯。早年的IBM PC外形設計與IBM的小型機和終端產品一脈相承。灰黃色的機箱和顯示器是早期PC的標準外觀,即使后來AST、COMPAQ等“兼容機”品牌的加入也沒有在外觀和功能設計上引入多大變化。甚至當年的蘋果Machintosh產品,也沒有多么讓人驚艷。 但是別忘了,PC的名字里面有個Personal,它是“個人”的,與使用者緊密聯系,隨著它的普及化,個性化的需求必然出現。到了1990年代,家用電腦的普及終于讓PC的設計有了些變化。但是,大多數廠家也不過是想辦法給PC加上一對音箱或者換個顏色而已,最多把機箱從臥式變成各種奇怪的立式外形,但外觀并沒有變得多好看。這個時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產品是COMPAQ的Presario系列一體機,類似早年蘋果一體機的造型,但卻是一臺完整的PC。還有一些PC,工藝精細,用料十足(那個時候PC的利潤空間還很不錯),但要說當時的產品算漂亮,還是沒法讓人認可。 90年代還有一個重要變化是筆記本電腦開始成為PC的重要分支。筆記本電腦的個人屬性更強,它是能被人攜帶的工業產品,而且價格不菲--難道不應該在外觀設計上多下一些功夫么?當然筆記本電腦也有經典設計--Thinkpad。黑色方形設計的Thinkpad已經成為筆記本產品線的經典,二十多年幾乎沒有被顛覆。但是Thinkpad自身的商務屬性以及深入人心的造型也給自己的設計方向設下了圍墻,歷史上曾經見過調整顏色、材質和外形設計的Thinkpad,但用戶卻不買賬。所以到今天,用戶心中的Thinkpad還是黑色外觀、膚質漆手感、直線條外形最經典。 筆記本電腦的設計不能不提的日系品牌。東芝、索尼、富士通、NEC等等都有過非常漂亮的產品,但這些產品始終沒有在它們的產品線中成為主流。尤其是在輕薄造型方面,日系廠商10年前就能制造出符合今天超極本尺寸規格的產品,而且相當漂亮。但是這些設計優秀的產品因為各種原因,最后還是埋沒在粗笨的大眾產品中了。 直到世紀交接之前,回到蘋果的喬布斯推出了讓產業驚嘆的彩色iMac。那時還沒有流行LCD顯示器,即使抱著笨重的CRT顯示器,喬布斯仍然讓蘋果制造出了真正漂亮的個人電腦。不論是線條流暢的造型,還是五顏六色的半透明外殼,都讓只能披著灰黃外殼的IBM兼容PC自慚形穢。 到最近幾年,蘋果的筆記本電腦設計又一次狠狠扇了PC廠商們的耳光。有多少人是因為MacBook精致的全鋁外殼而不惜高價買蘋果筆記本電腦的?哪怕買回來裝上不算好用的Windows也在所不惜。有人會說PC競爭太慘烈,利潤率極低,外形、材質等錦上添花的屬性必然要讓位于性能、價格等因素。蘋果固然好,但價格要比PC貴上至少一半,普通用戶無法接受。 我不同意這個解釋,因為好的設計不等于高成本高價格。一個優秀的外形設計團隊未必能讓大廠的筆記本總體成本增加多少,關鍵是廠商有沒有決心和動力在美化PC方面下功夫。我認為PC產業這么多年“丑陋”的設計驅逐了“優秀”設計的產品,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它獨特的生態:上游廠商主導了終端產品的節奏。充分競爭的PC市場也讓各大廠商都在拼命賽跑,沒有時間和空間精研設計。這個局不破,用戶想買到漂亮的PC只能憑運氣了。 還好,這兩年超極本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一絲希望。雖然丑陋的產品還很多,但至少各大廠的旗艦產品已經普遍看得過去了。同時,上游廠商堅固的聯盟已經不再,產業大有重新洗牌百花齊放的機會。以手機為參照,現在市場上能與iPhone在設計上接近的產品已經頗有一些了,筆記本終將也走到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