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九晨

今年2月26日,據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當天朝鮮政府在平壤羊角島國際飯店設宴款待了為第三次核試驗做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工人、軍人以及干部等各方功臣。
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崔泰福在宴會上致辭稱,此次核試驗成功等于“將了敵人一軍”,“國防科學部門的戰士們要始終深切牢記金正恩元帥的恩情,忠誠報答黨的巨大信任和期待”,“要將金正日愛國主義銘記于心,以成功進行核試驗的那種精神、那種氣魄創造大革新和大飛躍”。
核心人才達200多
自朝鮮2006年進行第一次核試驗以來,韓國對朝鮮的核技術水平以及朝鮮核武器研究機構就異常關注,韓國媒體也不時作出相關報道和解讀。
2009年5月,韓國《朝鮮日報》報道稱,據韓國情報當局和國防部等方面透露,朝鮮全面負責核研究和開發活動的部門是勞動黨下屬的軍需工業部。現任軍需工業部部長全炳浩,出身于深受金正日重視的萬景臺革命學院,1998年擔任國防委員會委員。自1986年成為勞動黨負責軍需領域的黨中央書記后,全炳浩已連續23年負責核和導彈開發活動。但據悉,由于他年事已高且健康狀況也不好,實際上由軍需工業部第一副部長朱奎昌主持工作。朱奎昌于2009年4月當選國防委員會委員。
但韓國媒體后來報道稱,金正日在世時,朝鮮的核試驗計劃和發展戰略實際上是由金正日直屬的秘書室制定的。該機構極其神秘,除秘書室室長姜尚春以外,幾乎沒有公開過成員的名字或相貌。韓國政府一位消息人士曾表示:“據我所知,只要是金正日批準秘書室的核武器相關方案,軍需工業部就會執行。”
據悉,朝鮮地下核試驗場等核設施則由“131指導局”負責建設并收集相關情報。韓國情報機構的一位官員最近表示:“131指導局原來隸屬軍需工業部,但后來可能已劃歸國防委員會。” 但有關核武器的研究工作,則是在軍需工業部的指揮下,由寧邊核研究所、101核研究所、原子能研究所、金日成大學、寧邊物理學院和金策工業大學等多方負責。據美國國會調查局披露:“寧邊核研究所由鈾資源開發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放射化學研究所、核物質研究所等10個機構組成。”韓國科學技術政策研究院南北合作組組長李春根去年表示:“朝鮮培養的核問題專門人才達5000至6000人,目前有3000多人展開相關活動。其中,制造核武器方面的核心人才可能達200多人。”
60年的核“經驗”
據韓國媒體報道,朝鮮早在1952年就成立了原子能研究所。1953年3月,朝鮮與蘇聯簽署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相關協議,這標志著朝鮮正式開始核開發項目。1955年在金日成大學物理系首次開設了核物理講座。從1956年開始,幾年間,朝鮮將約250名核研究人員派往蘇聯學習核技術。據悉,他們主要被派往位于莫斯科附近的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有2人獲得了博士學位。這些人后來成為朝鮮核開發活動的中流砥柱,擔任過寧邊核能源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的吳澤冠博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據韓國情報部門透露,目前朝鮮核開發活動的核心人物是金日成大學物理系負責人徐相國和寧邊物理學院院長李明河。兩人也曾在上世紀60年代到蘇聯學習核物理學,現在都已70多歲。
朝鮮進行第三次核試驗后,韓國《京鄉新聞》網絡版于2013年2月12日報道稱,朝鮮地下核試驗之所以能夠順利進行,是因為朝鮮設有專門研究地下核試驗技術的大學。韓國《首爾新聞》也在報道中稱,朝鮮能夠安全進行第三次核試驗,是因為朝鮮的大學對挖掘地下坑道和設置地下核試驗平臺的技術有非常深的研究。報道特別指出,朝鮮清津礦山金屬大學是亞洲唯一的礦山金屬大學,該大學開設有“坑道建設專業”,該學科專門為朝鮮軍事服務。報道說,該大學的坑道建設專業,主要教授學生挖掘“特殊”坑道的技術,該專業并非主要培養礦業人才,而是重點培養能夠服務于朝鮮地下核試驗的人才,以及進行地下核試驗相關技術的研究。由于國土面積狹小,朝鮮即使具備核能力也不能在地上進行核試驗,因此必須保證地下核試驗能夠安全順利進行。所以,搞好地下核試驗平臺建設的相關技術與核武器制造技術同等重要。報道中還說,據來自朝鮮清津的“知情人士”介紹,他們2002年在朝鮮時,就聽過有關準備地下核試驗的傳聞,并透露說,從清津礦山金屬大學畢業的學生并不是成為礦工而是成為國家干部。朝鮮前最高領導人金正日在世時曾多次訪問過該大學,也證明了該大學的重要性。韓國聯合通訊社2009年12月18日就報道說,朝鮮中央電視臺當天播放了金正日訪問清津礦山金屬大學的畫面和消息,稱金正日到該大學視察,并做出了指示。
核武器的打擊范圍
朝鮮的核技術水平及核武器的“當量”也一直是外界關注的焦點。
朝鮮第三次核試驗后,韓國國家情報院院長元世勛即表示,目前朝鮮的核技術已經具有相當水平,但核武器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元世勛還解釋說,核武器持有國的標準是具有核武器引爆裝置的相關核技術、核彈頭遠程運載能力以及核武器的小型化和輕量化等。因此,目前朝鮮的核技術水平還沒有達到核武器持有國的標準。
但韓國《每日經濟》則在2012年2月13日的報道中說,朝鮮分別于2006年和2009年進行了兩次核試驗,并且現在又進行了第三次核試驗,韓國氣象廳根據三次核試驗的地震強度推算,朝鮮第三次核試驗的威力是第一次核試驗的32倍,是第二次核試驗的4倍。由此來看,朝鮮的核技術是在持續提高的。另外,韓國軍方認為,朝鮮目前正在研究核武器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并且具有了相當的技術水平。也有軍方人士表示:“由于現在電腦技術發達,可以對相關實驗進行模擬,因此實現核武器的小型化和輕量化并不是很難。”
眾所周知,核武器并不等于光有核彈頭,還必須擁有與之相匹配的運載工具。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有跡象顯示朝鮮在第三次核試驗前一天還進行過KN-08洲際導彈發動機的燃燒試驗,以測試可靠性。該導彈在去年紀念金日成誕辰百年的閱兵式上曾首度公開。
韓國“自主國防網”一位負責人透露,KN—08確系朝鮮自主開發的導彈,它長約18米,比朝軍已經實戰部署的舞水端導彈(射程2500—3500公里)約長出1.5倍,直徑也增粗到2000毫米。KN—08導彈射程應在5000—6000公里之間。它的發射車采用八軸驅動方式,與俄戰略火箭兵所用的“白楊—M”導彈發射車一樣。美韓情報機構曾披露,朝鮮是在2011年秋才從國外引進該車,且車輛上配有美國生產的柴油機。韓國軍方推測,一旦KN—08導彈的固體火箭發動機試驗成功,朝鮮人民軍就會迅速放棄采用液體燃料的中遠程導彈,實現導彈部隊技術升級。
韓國方面甚至認為,朝鮮于2012年12月發射的“銀河3號”火箭,已經能夠到達美國本土,如果朝鮮實現了核彈頭的小型化和輕量化,那么朝鮮核武器的打擊范圍將能夠延伸至全世界每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