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誠
“昨天上書協的人還給我打電話,讓傳郵箱地址,我說我不是你們的人了,以后少找我。”遆(音同“提”)高亮微蹙雙眉,猛吸了口煙,右手點了幾下書案說,“書協的職能是組織聯絡、搞好教育培訓、做好交流,現在倒成了‘發帽子的地方——除非那些人退出來,我才考慮再回去。”
一個多月前,陜西省書法家協會(以下簡稱“陜西書協”)進行換屆選舉,因主席、常務副主席等領導加起來有60多位,一時引發熱議;而名單公布僅兩天后,新當選的副秘書長、書法家遆高亮,憤然發微博辭職,將陜西書協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選出62人的“領導隊伍”
今年1月21日,陜西書協召開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選舉產生了第四屆理事會和主席團。新的領導成員名單中,除了一名主席,居然有11位名譽主席、16位常務副主席,以及18位副主席;若加上同時選出的6位顧問和12位正、副秘書長(其中有兩名兼任),總共62位領導,幾乎占到了與會選舉代表的四成。對此,有網友調侃:“一個書協,35人的主席團,竟有34位副主席,估計主席也認不全”。
的確,與江西省11人,河南省19人,中國書協十幾人的主席團規模相比,陜西書協此次35人的主席團、60多人的領導陣容,著實令人大跌眼鏡。隨后,記者就“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多領導”采訪書協時,書協工作人員卻表示“無法解釋,都是選出來的,有疑問找文聯去”;當記者致電陜西省文聯時,文聯則干脆回應“不知道怎么回事,你和有關部門、書協再聯系吧”。
幾天后,陜西書協向一家媒體提供的《陜西省書協第四屆主席團成員組成情況說明》中稱:本屆書協是按照政治性、專業性、梯次性等原則組成,主席團成員均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在省內外書法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主席團成員兼顧陜西不同地域,既有省直部門和系統的同志,也有來自關中、陜北、陜南市級書協的同志。此后,陜西書協常務副主席、秘書長王改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只強調“陜西書協目前有會員3600多人,而且每年還以幾百人的速度增長”,并未進行正面回應。
就在輿論批評聲浪排山倒海時,陜西省書協一位主席團領導在接受采訪時卻表示:“我覺得這次換屆比較理想。”對此有網友驚訝:“陜西書協換屆已成為震驚全國的丑聞,不知理想在何處?”
當上領導,名利雙收
陜西書協為何“官帽”滿天飛?51歲的遆高亮向記者講述了內情。
“書協選舉時我在現場,當時要選的名單都定好了,是等額選舉。我看名單里有我的學生、我的朋友,還有些我根本就不認識,有的人連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都不是,亂七八糟的,所以我很不高興,選舉沒完就走了。后來名單登出來了一看,雖然我被選做副秘書長,但我根本沒法接受。我覺得沒被尊重,書法藝術也沒被尊重,因此我要退出,就發了微博辭職。”他在微博中寫道:本人才疏學淺,一介書生,只會寫字,陜西書協坑深水臟,無法忍受,特鄭重宣布辭去副秘書長一職!現在談及微博辭職的影響,遆高亮坦言并不后悔。他說:“對于這事,說啥的都有,有人說我這只是微博辭職,需要正式向書協遞交辭職書才行。我說,他們選我當副秘書長沒事先征求我同意,憑什么還要征求他們的同意?”
遆高亮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這種方式,實在是“不得不說了”。“5年前,書協換屆,就‘放了一次衛星,副主席有16個,后來又增補了一個,而且有6個秘書長,卻沒副的。這次倒是換了個方式,搞出一堆副主席。”
遆高亮說,盡管有人說,陜西書協幾千個會員,選60多個領導并不算多,但“我認為這不是比例的問題。書協是書法愛好者的精神家園,要選就要選專業上的帶頭人,創作上的領頭羊,才能帶動陜西書法的發展。這一次主席團中非中國書協會員有9人,從未入選中國書協展覽而混入中國書協的有5人,讓他們領導,還怎么引領、帶動?”
除了領導陣容過大飽受詬病,此次換屆顯現出的“官場特征”更是突襲了人們的眼球。事實上,此次公布的名單,不僅有已退休的省、廳級領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還有在職的部分官員。
據記者初步核實,選出的領導集體中除了一些書法專業者外,的確有一部分在職或退休官員。比如,上一屆副主席、這一屆常務副主席王改民,就曾任陜西省委秘書長;本屆當選的副主席楊穩新,目前的身份是陜西省移民辦主任。另有幾人分別曾在陜西省、市政府部門工作,還有一些人曾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等。
一些擔任行政職務的領導進入書協也是從上屆開始的,遆高亮認為這次更嚴重。“這種風氣不好,說難聽點,有的領導連橫平豎直都寫不好,還非要進來。老人手不愿意下去,所以只好把凳子往長加,才會出現34個副主席、6個顧問、11個名譽主席的情況。按說,只有當過主席的,才能有資格當名譽主席;當過副主席,一般只安排擔任顧問,現在卻不是這樣。換屆成了‘發帽子,那些真正搞藝術、搞專業的還咋進去?”
那么,為什么普普通通的一個書協,官員們會趨之若鶩呢?咸陽市書協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書協雖然不是行政單位,但進入書協,一方面能體現其專業水平,另一方面會體現其作品的專業價值。“簡單地說,官員是不是書協會員,其書法作品的售價會不同。尤其能在省書協擔任一定領導職務的,更是直接影響到作品在市場上的號召力。比如,主席與副主席,價位就會差上很大一截。”
然而,更有知情者指出,之所以官員爭當書協領導,一方面是書協需要官方人士“捧場”,以抬高地位,二來也是因為跟官員自身利益有直接關系。遆高亮說,“在書協當官,甚至比當廳長還要好得多,首先名譽有,其次社會尊重,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能撈錢,而且是明收。這種收錢不需要藏著掖著,是光明正大地收,你說誰不想當?所以很多人削尖腦袋往里鉆。”
民間組織滋生“官場病”
很顯然,眼下的書畫市場,因為官員進入書協,有了不同的意義。書協正慢慢從搞好書法培訓、交流,逐步向提升作品價碼的“名利場”擺渡。這一點,從近年來官員們熱衷拜師、進書協,爭當領導,可見一斑。比如,河北省書協主席曾公開舉行拜師收徒儀式,在拜師隊伍中,就不乏政府廳局級官員。
而隨著官員涌入書協,“官員書法”日趨流行,這并不是一個好的現象。由于書法作品難以作為一般商品來考量,故看似正常的交易中極易滋生腐敗,而一些在藝術上并無多少造詣的官員一旦占據了書協的領導崗位,不僅會將官場習氣帶入書協,而且會混淆藝術的本來面目,這對書協的發展,是一種阻礙。
遆高亮說,我國的書法市場不成熟。比如,書畫收藏很多不是以作品質量給價格,大多數書畫商缺乏書畫鑒賞力,以為誰當了多大的官,誰的字就好,誰在協會里擔任的職務高,誰的作品質量就高。相比之下,國外市場就好些。因此畫好不好,不能以職務論。中央黨校研究員曾業松也表示,書協是書法家的組織,而非“書法官”的組織,書協要服務群眾,不能以官位論書法地位、以級別來論藝術高低。
一些研究學者認為,像書協一樣,現在一些民間組織都或多或少滋生了“官場病”。 而此次陜西書協換屆引發的圍觀和群議未必是壞事,它將早已存在的不正之風、腐敗現象推向極致,能一定程度上引起管理層的注意,加大管理力度,推動相應的規范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