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


今年2月,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卸任后,世界各地的會展公司就在研究一件事情:什么時候能邀請到她及其丈夫、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聯袂出場,在某個社會活動上夫妻雙雙發表演講,那可以賺足“眼球”,賺足鈔票。
這種活動遲早有人會操辦,不過出場費肯定不菲。比爾·克林頓的演講活動,眼下是由著名的哈利·沃克演講事務所獨家操辦,在美國的出場費大概是20萬美元(1美元約合6.22元人民幣),到亞洲和中東國家演講,出場費高達七八十萬美元。希拉里·克林頓離開美國國務院后,馬上就同哈利·沃克事務所簽約,隨后就將開講,出場費眼下還沒披露,不過估計至少也得有個二十來萬美元。而他們夫婦聯袂出場的話,那價碼肯定不是兩人“單飛”價格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難怪這陣子,人們看到出現在媒體鏡頭前的希拉里·克林頓,總是笑口常開,神采飛揚,一點都沒有離開官場的失落感。
嘴皮動一動,勝過一年工
有人說,美國官員在臺上是“貴而不富”,下了臺可能“富而不貴”,這話有幾分道理。就拿希拉里·克林頓來說,原先當聯邦參議員,年薪16.93萬美元,當了國務卿,增加到18.66萬美元。這樣的收入聽起來還不錯,其實和美國大型律師事務所一個工作了兩三年的小律師差不多。如今,她演講一場的收入就可能達到這個數字,實實在在是“嘴皮動一動,勝過一年工”。
希拉里是深知演講中的“油水”的。她的丈夫比爾·克林頓2001年卸職以后,就一直在演講,已經從中賺到超過8900萬美元的收入。希拉里當官這幾年,夫婦倆的收入必須公開,記者們發現,比爾·克林頓2011年賺了1340萬美元演講費,相當于妻子俸祿的70多倍。哈利·沃克事務所安排的演講,一般是45分鐘講話加上15分鐘的問答。比爾·克林頓2011年在美國紐約、新澤西、佛羅里達等地的各種會議上,演講都是20萬美元左右一場,每分鐘賺3300多美元。他在阿聯酋的阿布扎比的一場演講,賺了50萬美元,每分鐘賺8300多美元。他到香港出席愛立信公司的活動,一通演講“侃”來了75萬美元,每分鐘賺1.25萬美元。他當總統時年薪才20萬美元,1999年快離任時批準了給總統加薪到40萬美元的法令,但2001年才生效,享受成果的是繼任者小布什。
比爾·克林頓是美國退休高官里日子過得最“滋潤”的人之一。他的演講價碼高、受歡迎,一方面是因為他口才好、有親和力,有個聽過他演講的人說:“總統非常親切,幾乎和每一個人都握手、合影。”還有人說,比爾·克林頓走進任何一個場合,都會產生一個“氣場”,人們的眼光自然地會集中到他身上。這一點很重要。共和黨的前總統里根是演員出身,能言善辯,1989年曾經在日本演講,賺了200萬美元。而嘴比較笨的共和黨前總統小布什,退休后的演講費一場才15萬美元,比克林頓差遠了。另一方面,是克林頓的形象好、人脈廣。雖然他在任職期間曾深陷性丑聞,但時過境遷,如今人們記得的是他曾經創造了美國歷史上維持時間最長的經濟繁榮,帶來了超過2200萬個就業機會。這些政績是無法抹殺的。退休后他成立了克林頓基金會,做了大量的公益工作,還寫了不少書,最新的一本題為《回去工作》,講的是如何擺脫經濟危機,為長期繁榮奠定基礎。同時他還在一些國際場合為國家利益而奔走。加上如今是民主黨執政,克林頓家族的政治潛力不容小視,這也給他帶來了演講機會。
說到希拉里·克林頓的演講“錢途”,人們也很看好。美國演講者協會的CEO斯泰西認為,她如今在美國兩黨中都很受歡迎,而且擔任公職多年,又是前第一夫人,可講的政壇體會很多,聽眾們也期待聽到她總結出的人生智慧。事實上,退休的官員們演講時,最受歡迎的內容往往是和他們的政治經歷有關的。哈利·沃克演講事務所代理了美國前副總統切尼和戈爾、前國務卿基辛格和賴斯、前州長施瓦辛格等眾多政要的演講事務,很多人的演講內容都是他們在位時的政治思考和體會。比如克林頓的副總統戈爾,在位時大力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如今演講的主題也經常是科技如何改變生活。曾經與戈爾搭檔參加2000年總統選舉的資深參議員利伯曼,在議會有24年經驗。去年退休后,他也加入演講者之列,談的是“我們從華盛頓看到什么”。華盛頓官場內幕由他道來,當然能吸引人。
有些官員在位時政績雖然一般,但也有可講的東西。比如小布什的副總統切尼,推動小布什打了阿富汗、伊拉克兩場不得人心的戰爭,離職時聲望平平。但他有40年的從政經驗,從來沒輸過任何一場選舉,而且他當副總統時,被稱為“有史以來權力最大的副總統”。很多人樂意聽他講講怎么掌握權力的經驗之談。如今他還有了一個新話題:防治冠心病。切尼37歲第一次心臟病發作,后來動過幾次心臟手術。如今他正和自己的心臟病醫生萊納以及女兒利茲一起寫一本如何治療冠心病的書,準備今年秋天出版。據說他還曾在一個心血管病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講,對300多位醫生大談醫療改革問題。
官場生活只是人生的一場戲
對于年齡較大的高官來說,離開官場意味著退出職場、享受人生,他們有政府提供的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養老金,同時能夠利用演講、寫書等賺取不錯的收入。也有一些財經界、法律界出身的高官,在踏入官場前早已賺得豐厚收入,退休以后更喜歡進入學界。比如,曾擔任小布什政府財政部長的亨利·保爾森,從政前是投資銀行高盛公司的董事長兼CEO,也是華爾街最賺錢的銀行家,年收入高達近4000萬美元。他從財長卸職后,先是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了一年的“杰出訪問學者”,隨后在該校的一個研究機構當研究員,同時撰寫自己的回憶錄。如今,他成為芝加哥大學保爾森研究所的主席,還利用自己從商、從政期間積累的人脈,做一些促進中美交往的工作,被稱為“中美間的橋梁”。克林頓在第一任期內的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在從政前擔任美國美邁斯律師事務所的主席達10年之久。退休以后,他長期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授課,直至去世。
而一些年輕的、職位較低的官員,離開官場后往往會重新投入職場。不少官員從政前是律師、會計師、工程師、醫生等專業人員,或者是企業的管理人員、大學的教授,對他們來說重操舊業不是問題。這是他們在官場瀟灑來去的“底氣”。有意思的是,在奧巴馬上臺后,他手下一些年輕的白宮官員,離職以后紛紛奔向好萊塢娛樂圈,當起了編劇。
最早離開白宮寫劇本的是奧巴馬的演講稿撰稿人洛維特,他兩年前來到洛杉磯。他說,自己的理想是寫喜劇,這個工作富有創意,能夠讓他“發出自己的聲音”。如今,他正在參加編寫反映白宮生活的情景喜劇《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這個地名就是白宮在華盛頓的地址。而不久前,白宮首席撰稿人費夫洛也決定在3月1日離職,準備去當編劇。費夫洛是白宮的“明星”人物,年輕帥氣,常常戴著飛行員式的太陽鏡,留著時髦的發型,被《人物》雜志評為“世界上最帥氣的人”之一。他可能骨子里天生就有“好萊塢血液”,鬧出過一些明星式的八卦,比如曾經光著膀子出現在酒吧里,被人偷拍后放到網上,取名“白宮的狂野”。他還曾經開玩笑地用手捂住一個真人大小的希拉里·克林頓畫像胸口,又被人拍到,為此不得不向希拉里·克林頓道歉。不過,他為奧巴馬寫演講稿很認真,總是告誡同行要“與總統的思維保持同步”。奧巴馬就職以來,費夫洛負責撰寫了奧巴馬幾乎所有的重要演講。奧巴馬也稱他為“朋友和合作伙伴”。奧巴馬的顧問大衛·普勞夫說:“費夫洛從不會拿出一份不像奧巴馬語氣的稿件。”但他也看好費夫洛身上那種天生的幽默氣質,說他當編劇“能寫喜劇、歷史劇、懸疑劇,他什么都可以寫。”
官員離職當編劇,最成功者是創作了電視劇《白宮風云》的伊萊·艾提。他曾當過時任總統克林頓的助理,后來當了時任副總統戈爾的首席撰稿人。《白宮風云》多次得到艾美獎,也讓艾提成名。劇中許多情節,都來自他的白宮生活體驗。2004年,他以當時還是參議員的奧巴馬為原型塑造了一位總統大選候選人。劇中人從不受關注的政治新人,到戰勝黨內資深人士脫穎而出,最終入主白宮,這與2008年總統大選奧巴馬擊敗希拉里·克林頓贏得黨內提名、最終勝選驚人地巧合。很多人因此說,出身官場的艾提有著未卜先知的觀察力和想象力。不過艾提也說,雖然官場經歷有助于他創作《白宮風云》這樣的“官場劇”,但寫戲和寫演講稿區別很大。總的來說,華盛頓喜歡的是聰明、圓熟的人,但并不欣賞富有想象力的人。而想象力正是當編劇必須的。
官場的大門永遠敞開
在美國,從政只是人生許多選擇之一。當官既不高人一等,經濟收入也一般。而且在美國的官場上,行政高官任職基本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選舉中獲勝的官員選擇助手“組閣”,這些助手也往往跟著他一同進退。2月27日,美國國會參議院表決通過了對白宮辦公廳主任杰克·盧的財政部長任命,他就是在官場“進進出出”的典型。杰克·盧在克林頓時期就任職于白宮管理與預算辦公室,克林頓下臺后,他也退出政界,在大學和銀行工作。奧巴馬上臺后,他又重返白宮。而他的前任蓋特納當財長前曾在美聯儲和財政部任職多年,離開財長職位后加入美國知名智庫外交學會。這樣的智庫,也是美國的“政治人才儲備庫”,隨著政治風云的變化,很難說蓋特納就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有的時候,退出官場是為了更好地重返官場,這也是一些美國人圍繞希拉里·克林頓的一種議論。民主黨內一直有一個聲音,呼吁她出馬參加2016年的總統大選。以她的資歷、聲望和人脈,以及她的政治抱負,她不是沒有可能當美國第一位女總統。不久前,她推出了一個新的個人網站,這也讓人進一步猜測她會選擇參選總統。還有人分析,她熱心演講,可能也是在作鋪墊。一方面,從現在到大選啟動,有兩年的“窗口期”,她可以利用演講賺足一筆競選經費,同時也保持曝光度。更重要的是,請她演講的都是大機構、大公司,這也是她建立人脈的機會。所以很多人猜測,希拉里·克林頓可能會不時“友情出演”、免費演講。說到底,對這位女強人來說錢不是最重要的。
在美國年輕一代看來,官場的大門永遠敞開,讓人糾結的倒是“要不要進去”。卡爾·佩恩就是這樣。他出生于1977年,原是喜劇演員,曾經主演了電視劇《豪斯醫生》、電影《哈羅德與庫爾瑪》等。2009年4月8日,他當了奧巴馬的白宮公眾參與辦公室副主任,但次年6月1日就辭職去拍《哈羅德與庫爾瑪》的第三集。隨后他又回到白宮,官復原職。但到2011年7月,他再次離開白宮去拍電影《我如何見你母親》。到2012年2月,奧巴馬再次找他回來幫忙,他當了奧巴馬競選委員會的聯合主席,還主持了此后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他曾如此解釋自己的心結:“政界缺乏創造力的生活讓我離開華盛頓,娛樂圈缺少智力挑戰的日子又讓我懷念白宮。”既精彩又乏味,或許這倒是官場應有的正常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