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航
關于公募基金的創新,我曾于2012年6月9日在媒體發表過一篇文章,標題是“創新的本質”,主要觀點有三:創新對于提高公募基金的業績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基金業的創新,目前全部是引進;創新的實質是細分和機會。一年之后的今天來回顧一下當時的這三個主要觀點:第一條,依然是不變的;第二條,我們的確搞出了一些新的東西;第三條,適度引申一下也基本上是符合的。
阿里與百度的區別
2013年以來,關于基金市場上最為轟動的創新,之前有阿里和天弘,現在有百度和華夏。但是,對于這兩者的創新,尤其是阿里和百度這兩大網絡先鋒,前者基本上是一路坦途,后者則是出師未捷身先折——相關宣傳在廣受關注和質疑之后,一方面受到的管理層的關注,另一方面,百度自己迅速將其撤銷了。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區別,關鍵就是在于百度在宣傳中涉及到了業績這個極其敏感的話題。
一年多以前,我就明確說過:“創新對于提高基金的業績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因為如果通過有關創新措施之后真的能夠有效提高基金的業績,行業里早就泛濫地使用了。也正是因為如此,從過去到現在,基金行業創新的實質基本上都是在圍繞者如果給投資者增加投資的機會和方式,以期為基金這個資產管理行業吸引和留住更多的資金。
阿里成功了,它是在讓之前沉淀在它那里的億萬客戶的小額資金有了一個能夠有效增值的渠道;而百度剛露頭就遇到的麻煩,主要因為那個“8%”涉嫌承諾收益,違背了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因此說,不論何人,尤其是在涉及到跨行業創新的時候,一定要先了解新領域的游戲規則,特別是在涉及到其它領域核心層次之內容的時候,就更加應該注意。至于那個“百寶箱”中是否有一些神秘的內容,則有待有心人士密切跟蹤并解密了。
此前,百度宣布將推出面向互聯網用戶、目標年化收益率8%的理財計劃“百發”。由于收益率遠高于此前類似互聯網金融產品,此消息隨即引發外界關注:8%的年化收益率如何保證?一只貨幣基金何來超過8%的收益?
按照《基金法》的規定,公開披露基金信息不得有預測投資業績、違規承諾收益或者承擔損失等行為;《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規定,基金銷售機構不得采取抽獎、回扣或者送實物、保險(放心保)、基金份額等方式銷售基金。證監會表示,互聯網基金銷售業務也應遵守相關規定。
現在,從創新的角度來,無論哪個網絡推出的這些創新,可能都與“證券投資基金”無關。但是,廣大投資者或許完全不必把它們看作為證券投資基金。至于這些都有“基金”二字,那也不等于它們就一定是證券投資基金。某旅游網站那個收益率能夠到達百分之十幾的“產品”,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現在,“互聯網金融”這個詞匯很火,很多互聯網企業都在雄心勃勃地進入到金融領域。而證券投資基金僅僅只是金融領域中很小的一個分支。由于之前阿里、百度等大佬的種種功績,反正一有理財產品推出,市場上很多人立刻就會想到基金,并且準確地來說是“證券投資基金”。從這個角度來看,證券投資基金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深入人心了。
創新的邊界及邊界之邊界
創新的邊界,或者更為準確地說“證券投資基金”創新的邊界,是業績。而這個邊界之邊界,則是涉及到金融監管與資產管理行業監管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互聯網行業的超快速發展,給整個市場的方方面面的確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但是,至少是在當下中國國內,無論是金融監管,還是資產管理行業的監管,都還是非常嚴格的。
這里就可以涉及到公募與私募的問題了。還是以百度為例,如果說“其主要是打通了百度理財平臺和華夏直銷的通道,實際上本質是華夏基金直銷行為”,并且其認購、申購行為既沒有具體的金額限制,也不是針對“特定投資者”,那么,這樣的直銷行為就帶有了顯著的、典型的公募特征,這樣的行為,當然會受到中國證監會的監管。
如果百度僅僅把百發當成為一個大賬戶,每日僅僅只是匯總投資者凈申購/贖回金額,然后再由其去投資華夏貨幣的E類份額,那就有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了。但即使如此,這種行為是否涉及到銀行領域的金融監管,是否涉及到非法集資的嫌疑,也是很敏感的。目前來看,情況似乎并非如此。
百度的百發,作為一個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的“創新”,其未來到底如何,故事才剛剛開始,未來的關注點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兩個月到期時,那些搶購到的人是否真的會有8%的收益;第二,僅僅搞了這么一個促銷的噱頭,未來的百發是否能夠把規模做大,并且是大到與阿里有個一拼?
憑借著創新,互聯網金融已經或正在從“互聯網——公募類基金公司”向“互聯網——證券公司”方面發展了,至于未來是否會有誰向“互聯網——商業銀行”方向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還是回到本文開頭關于創新的本質這個話題,并且主要是其中核心的第一點內容:“創新對于提高公募基金的業績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這不僅僅是我國公募類基金公司里超千名基金經理通過15年來的投資實踐證明了的,也是國外公募基金近百年投資歷程能夠證明的。
因此,當一些網站打著“互聯網金融”的旗號推出一些所謂的“基金產品”的時候,尤其是宣傳中的收益率能夠高于當前貨幣市場基金一倍、兩倍收益率的時候,對于這種完全超越了公募類證券投資基金績效能力邊界的收益率,廣大投資者大可不必將其看作為“基金產品”,將其看作為各式各樣、花花綠綠、名目繁多、條款復雜某種“類理財產品”,或許更為合適一些。
從金融領域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向金融領域滲透,的確給金融領域里的很多細分子行業帶來了很大沖擊,值得廣大金融圈從業人員認真思考。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首先,對于這些全新的“金融產品”、“類理財產品”,大家千萬千萬不要被其光鮮靚麗的預期收益率所誘惑,大家更要仔細看一看這些收益是否能夠直截了當地以現金的方式順利實現,否則,一切都有待三思。其次,這些產品的規模多大?是僅僅搞一個能夠充分吸引眼球的小規模產品玩玩,還是可以無限大?如果是后者,那么鑒于那些在當前基礎市場利率背景下給出的至少一倍以上收益率,工、農、中、建、交、招等商業銀行都干脆別放貸了,都到互聯網企業來存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