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時候,每當遇到一些不如意,媽媽就會說,如果不是為了我和妹妹,她就會去讀大學,就像她的某某同學;她的生活也會比現在更好,就像她的某某同學……
這種說法讓童年的我一直很自責,覺得媽媽的不如意都是因為我;而年歲漸長,再聽到媽媽叨叨這些的時候,心中更多的則是反感,覺得她在推卸責任,因為當初是她自己而不是我和妹妹讓她做的決定;也因此,我在心中暗暗決定,長大了一定不要像媽媽那樣,明明是自己做的決定,卻不斷地抱怨孩子;另外,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為了孩子活。因著這樣的決定,我在很長的時間里隨性而活,害怕做任何需要負長期責任的決定,甚至一度決定一輩子不要孩子。
如今,經歷了比許多人更加漫長和曲折的成長,我終于不再害怕,也終于有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出生時,我正在讀一個為期三年的在職教育碩士,初為人母的喜悅后,我竟然也面臨著和媽媽當初同樣的境況,必須在陪伴孩子和學業中選擇一項。因為想更多陪伴孩子,我決定暫停已讀了兩年的書,同時暫停了工作。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做了和媽媽當年一樣的決定。不一樣的是,這個決定無關乎奉獻和犧牲,而更多是一個想要享受與孩子共處的女人自己的決定。
是的,“自己”的決定!我很清楚,作為一個母親,我首先是自己。即使我選擇做一個全職母親,也依然是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在“母親”的角色里失去自己。我不是為了孩子而犧牲,而是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而有所舍,但同時亦有所得——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光里,我得以體會和享受作為母親的各種美好和歡樂,與此同時,內心深處那種莫名的對長期責任的懼怕也被全然醫治。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母親的角色往往意味著犧牲和奉獻,似乎偉大,但在真實的生活里,卻往往伴隨著抱怨;即使沒有那么糟糕,母親的犧牲和奉獻也往往會變成重擔,壓得孩子一生抬不起頭,喘不過氣。在我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起初的愛變成重負,隨時間流逝,最終成為母子(女)間厚厚的墻。為著孩子放棄自我的母親,至終卻成為傷害孩子最深的人。
乘坐飛機時,起飛前總會聽一段安全規定:遇緊急情況,成年人要先自己做好防護措施,再幫助孩子。簡單的規定后面,是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個穩健安全、有自我保護意識的成年人,才能更好地幫助和保護孩子。
雖然暫停了工作和學習,初為人母的我還是身不由己地陷入與孩子有關的各種瑣細里。這段規定便成了我一段時間以來隨時的提醒:無論多忙,都不要失去自己,每天抽出點兒時間給自己,哪怕一小會兒,看看書、想想事兒、散散步……。
無論何時,先做自己,再做母親。我相信,一個有“自己” 母親,才能養育出有健康人格的、快樂積極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