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孩子與尊重孩子決不對立,保護孩子的天性,不等于放棄基本的管教與批評。只不過,在傳統的育兒習慣中,批評似乎成了疾風暴雨的代名詞,或流于嘮嘮叨叨,或可能會升級到“動武”……批評免不了,可是如果不講究方式,不分時間、地點批評孩子,甚至把批評變成對孩子的情感虐待,就有可能對孩子形成負面的影響,與教育初衷背道而馳。
請先冷靜:批評不是大喊大叫
在很多人看來,批評就要聲色俱厲,尤其孩子犯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或屢教不改時,家長往往會把批評變成指責或訓斥,教育的效果頓時化為云煙。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接受批評,而是不接受父母批評時的態度。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錯,在批評之前,家長一定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冷靜可以幫助家長對孩子的錯誤做出客觀的評價與分析,也只有冷靜地批評,才能讓孩子接受并解決問題。
女兒小米有個小孩子的“通病”:愛亂扔東西。我常跟在后面提醒她,一次兩次沒反應就上升到批評,再不聽就會發火:“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再亂扔我把這些玩具直接扔到垃圾桶去!”
這樣帶著怒火的批評其實無濟于事。當我發火時,小米并不能反省自己的行為,而只注意到我的威脅——她怕我真把玩具扔了,即使此時她趕緊收拾,也只是為了搶救玩具。而且在我多次這樣“批評”她后,小米有些抵觸了,說話語氣也變得很沖。這個苗頭出現后,我開始反思,我批評她的初衷是想讓她養成好習慣,還是想讓她的脾氣在我的影響下變得暴躁?
當同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時,我開始控制自己,深吸口氣讓自己冷靜下來,很平和地問小米:“你覺得這樣的行為好嗎?”
小米本已在防備我的“河東獅吼”了,在聽到我平靜的問話時,立刻放緩了戒備的神情,說:“對不起,媽媽,我不該亂扔衣服?!薄澳悄阌X得現在應該怎么做呢?”小米答:“請稍等一下,我給芭比蓋好被子立刻就來收拾?!比绻且郧埃铱赡苡謺盎鹆耍骸盀槭裁床获R上改?!”不過這次我想,給她一點緩沖的時間,看看這樣的方式是不是會更好呢?五分鐘后,小米一件件收拾好地上的衣服。第二天,她玩同樣的游戲時也不再亂扔衣服了。我告訴自己,再也不要“河東獅吼”,這樣冷靜地指出問題的批評,反而讓孩子更能接受。
先褒后批:批評不是全面否定
和一個媽媽聊天,說到關于批評的問題。她說別說孩子了,她自己也受不了一味的批評。
我們時常會這樣,不管孩子有多少好的表現,只要看見做得不好的地方,下意識就會開口就指出來“你這樣不好,那樣不對”。被否定得多了,孩子也容易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不好的孩子。
在批評孩子時,不要只針對孩子的錯處,而忽略了他們的優點。如果先肯定孩子的閃光點,先對他們做得好的部分進行表揚,再指出不對的、需要改進的地方,孩子的接受程度會大大增加,并且也樂于去改正。
一次在有小朋友組織表演的聚會上,我看到一個小男孩剛開始唱得挺認真,但過了一會兒就開始嬉鬧,影響其他小朋友表演。這時男孩的媽媽把他叫到身邊,我以為她會批評孩子怎么不好好唱,沒想到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覺得你的聲音真好,聽起來很舒服,唱歌很好聽?!比缓螅胖赋鏊竺娉貌惶J真,希望看到他和小朋友有更好的合作。這樣的批評,自然更容易讓孩子接受。批評中的肯定是最有效的批評,與其總強調不好的地方,不如把孩子的進步、努力等等都看在眼里,說出口,不吝表揚,先肯定后建議,再加上有效的引導,不僅可以有效地讓孩子改正錯誤,還能幫孩子提升自信。
不翻舊帳:批評不是喋喋不休
孩子最不喜歡聽的批評語式有哪些?“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你怎么又……”“你看你,總是這樣”……
某次大家聊到“嘮叨”這個話題,外甥女果果冒出一句“全天下最嘮叨的人就是我爸爸!”失笑之余,我問她為什么,果果說:“爸爸總嘮叨這兒臟啊,那兒又沒收拾啊,讓我馬上去收拾,可是他自己卻在看電視?!蔽依斫夤母惺芰耍皇青┼┎恍莸呐u,二是爸爸還沒有以身作則。
最容易引起家長嘮叨式的批評,估計就是關于孩子收拾、衛生、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了。比如孩子總不愛收拾,總是沒洗手就想吃東西,在大街上總是愛亂跑……當家長覺得孩子屢教不改時,還容易讓批評升級成嘮叨。但是,家長說得越多,孩子越會把這些話當成耳邊風。家長動轍就翻老賬,容易傷孩子的心,還容易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改不了。所以,“總是”“多少次”這樣的口頭禪不僅對解決問題沒幫助,反而容易強化孩子的這些小毛病。
小米在家常忘了穿拖鞋,光腳在地上走,多次提醒還不見改,我有時會很惱火地批評她。為了這件很小的事,常常讓我心情不好,她也不開心。后來我換了方式,看到小米沒穿鞋,就笑瞇瞇地問她:“你忘了穿什么啦?”小米自己就會說:“啊,我忘了穿鞋了!”立刻跑去把拖鞋穿上,然后笑著對我解釋:“我今天是真的忘了穿。平常我是故意忘穿的!”從她的這句話中,就能聽出,對于之前我的指責,她是有抵觸情緒的,而這一次,我改變了方式,她就樂于接受了。
尊重孩子:批評不是輕易貶低
為什么有的媽媽擔心批評孩子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其實是一些傳統的批評方式給了孩子傷害。當孩子有錯誤時,請記住這幾點吧:
不當眾批評
最傷孩子自尊的就是在公眾場所或當著親友的面挨批評了。那會讓孩子覺得很沒面子,既影響親子關系,又讓批評的初衷得不到實現。不當眾批評孩子,即使是需要孩子馬上向別人道歉的事發生了,也要先把孩子拉到一邊,小聲和他交流,再耐心等待他道歉。
不和別人比較
很多家長用比較式批評,也許是想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可惜常會適得其反。孩子只會覺得“你的眼里只有他沒有我”。通過和別的孩子對比來批評,容易讓孩子對自己失去信心,得出“我不如別人”的結論。
不做負面評價
批評時只要明白地指出,孩子的某個行為是不對的,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這樣就足夠了。有的父母著急起來言辭也會夸張,比如孩子打人了,家長就會說出“你真是壞孩子!”這樣的負面評價,這既會讓家長自己忽略了應該傳達給孩子的重點是什么,也會讓孩子對自己有了一個不好的認知,覺得自己就是家長口中的那個壞孩子。
愛的教育:批評不是不再愛
有時候,不當的批評方式會串連在一起,比如你批評時開始翻舊帳,又從舊帳里覺得孩子怎么就是不改呢,于是你嘮叨了,你發火了,你開始口不擇言了,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孩子不自信了,對你的愛也沒信心了。
我曾因為一些小米屢教不改的小毛病而粗暴地批評她,這樣的批評不僅引發了她的抵觸,還讓她開始擔心,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于是時不時就會問我:“媽媽你還愛我嗎?”正因為小米的這個反應,才讓我反思究竟應該如何批評孩子,才不會讓孩子受害,又達到改正的效果。而當我改變了批評的方式,用平和的方式進行,并且抱著她或牽著她的手時,小米的這些擔憂就全不見了。
在批評的時候,如果能和孩子增加些身體接觸,比如拉著小手,摟著肩膀,都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善意,而在批評之后,更需要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一個有力的擁抱是最直接的表達,讓孩子知道,即使自己受到了批評,可是家長還是愛他們的。這會讓他們更有自信,也更愿意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