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家長都希望寶寶吃得好——但“吃得好”,不只代表吃飽了、得到營養,更要吃得開心,吃得有利于身心發展。要知道,吃飯這件事對寶寶們來說有著很多重要意義,千萬不要把吃進去當做唯一重要的目標。否則,就容易做出本意是幫助寶寶“吃好”,結果卻適得其反的舉動。
把“干凈”看得太重要
人們很容易陶醉于嬰兒食品廣告的畫面:小寶寶帶著漂亮的圍嘴坐在餐椅上,乖乖張嘴任由媽媽喂飯,即使自己拿著勺吃,身上、餐椅上也都干干凈凈……現實情況當然并非如此。
很多媽媽把寶寶吃飯邋遢當成問題,于是干脆代勞。但你是否考慮過—— 寶寶餐具設計得結實又可愛,就為吸引寶寶用小手去使用它們,并做好“常被摔在地上”的準備;圍嘴的意義就是避免吃頓飯就換身衣服;餐椅的最大作用是把寶寶固定住,既保證他專心吃飯,又防止“戰場”擴大……這一切都表明,剛學會運用小手吃飯的寶寶無法保持整潔,太正常了。此時他需要的不是阻止,而是幫助。
寶寶動手擺弄感興趣的東西(包括食物)時,是練習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最有效率的時候。小寶寶吃飯時感興趣的遠不止是享受美味,他們還要體會食物的口感、手感,嘗試各種把食物送進嘴里的方式,練習使用餐具以及小手與大腦的配合。有時候,他們還會研究食物除了用來吃還能做什么,比如甩開去、倒出來……允許寶寶吃飯時自己折騰,確實意味著媽媽們要辛苦一點收拾殘局,但從有利于寶寶學習和發育的角度看,這點辛苦是非常值得的。
【悄悄話】總的來說,應當給寶寶研究食物、適當“禍害”的機會。但要不要每頓飯都這樣,媽媽可以根據自己的耐心和精力靈活掌握。
為了讓寶寶多吃而喂飯
很多家長覺得由自己喂飯才能保證寶寶吃得多、有效率。但從長遠來看,總是被強行喂飯的孩子最容易對吃飯產生厭煩情緒,甚至會狡猾地用“不配合吃飯”來控制大人。
希望寶寶多吃飯,就要讓寶寶覺得吃飯有樂趣、能自己說了算。如果大人牢牢把握著吃多少、怎么吃的決定權,等于讓寶寶反復體會“吃飯是無奈的事”,實際效果就與讓寶寶“吃好”的愿望南轅北轍了。一直被喂飯的寶寶很容易發展出不追著喂就不吃的習慣,家長要長期為寶寶不愛吃飯而苦惱。相反,一直被允許自主吃飯的寶寶在一歲多就會非常讓大人省心了,到了兩三歲,他們基本能自己吃好一日三餐。
【悄悄話】如果你給寶寶自己動手吃飯的自由,更多時候寶寶為了體會自己吃飯時對動作的控制,而吃得更多。
急著建立“餐桌禮儀”
看到小寶寶擺弄食物,大人往往既擔心浪費食物,又擔心孩子養成不好好吃飯的壞習慣。但實際上,大人也不能完全做到吃飯的時候不聊天、不做別的事情。如果給寶寶設立的規矩是大人平時就不能執行的,寶寶本能地會認為大人的要求不合理,不愿意配合。
對于剛剛開始吃固體食物的寶寶來說,他們當前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并不是像大人或更成熟的兒童那樣禮貌用餐,而是抓住一切機會發展能力與認知。過早地追求規規矩矩吃飯,放棄了讓寶寶探索的機會,是得不償失的。
【悄悄話】建議你下次試試把寶寶固定在餐椅上,讓他們自己去折騰,利用這個時間做點自己的事情(但別離孩子太遠,需確保他穩穩地坐在餐椅上)。不用眼睜睜地看著孩子“亂來”,耐心就會多一點的。
代替寶寶“咀嚼”
現在的家長都明白不能像老輩人一樣替寶寶嚼飯了,但很多人沒意識到,自己正在用輔食機、榨汁機等現代化工具做著類似的事—— 代替寶寶咀嚼。
我國衛生部2012年最新的《育兒指導》中提到,為了鍛煉咀嚼能力,寶寶應該從七八個月開始該吃末狀食物而不是泥糊狀食物了。不必擔心寶寶沒有牙齒嚼不動食物,嬰兒牙床的咀嚼能力也是非常好的。只要大人做輔食時能用勺子壓碎的食物,寶寶就完全能用牙床嚼碎。
如果一直讓寶寶吃泥糊狀食物,會錯過寶寶學習咀嚼的敏感期。不但不利于牙齒的發育,而且容易讓寶寶養成不好好咀嚼的習慣。有的寶寶甚至到兩三歲仍只愿吃非常細碎的食物,原因就是家長提供泥糊狀食物太久。
【悄悄話】很多食物不必用勺子舀著吃,完全可以做成塊、段、條狀,讓寶寶自己拿著吃,即所謂“手指食物”。比如蒸熟的土豆、地瓜、胡蘿卜、西蘭花、豆腐塊等,都可以這樣給寶寶吃,有利于寶寶鍛煉咀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