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唱片業自90年代中期開始被興起的MP3給沖擊之后,實體唱片的銷量不停下跌,唱片公司開始兼并、重組乃至破產……1999年末日的時候,當時環球唱片的總裁因為業績不佳,在關閉北美地區一些小廠牌的時候,曾經痛心欲絕地說,“即便這不是世界末日,也是音樂的末日?!币粡堛y色的CD上的音軌能被躺在硬盤里那看不見摸不著的5MB大小的MP3給取代,這種情形讓那些費盡心機制作音樂的人們感到非常的絕望,尤其是當寬帶、光纖逐漸普及,幾秒鐘就可以輕松、免費下載完音樂人可能要花好幾年時間制作的音樂的時候,這種巨大的落差感幾乎將音樂制作逼上絕路。
幸好后來有了蘋果商店,iTunes名正言順的去販賣數字音樂,終于令瀕臨崩潰的唱片行業有了一絲慰藉。至少,這給熱愛音樂的大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畢竟MP3方便快捷,手機里隨時可以聆聽,總好過腰挎CD機,背著十幾張盤走街串巷的要好得多。
但是MP3聽多了,卻讓那些聽音樂的人們有了一種令人好氣又好笑的錯覺。兩個案例:一,黃偉文好不容易談妥版權出了演唱會的碟,有一個歌迷興奮的下載了MP3,然后在微博上艾特黃偉文,說我好愛你的詞,好愛這場演唱會。黃偉文無奈的說,給你盜版的愛,你會要嗎?二,《我是歌手》的決賽,林志炫唱了一首國語的《浮夸》,我于是在微博上調侃了兩句,說今后也許網絡上就會出現諸如“翻唱就翻唱了,要不是林志炫翻唱,誰知道浮夸,誰知道陳奕迅??!”這樣的言論。
結果,有兩位名叫尹美文和岳芷冰的人來留言,開始用不堪的詞匯辱罵,大意是,她們作為陳奕迅的粉絲,看到這樣的言論,很生氣,后果很嚴重。我翻看了她們的微博,發現她們的確熱愛陳奕迅,在幽默感和理解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微博里“大愛醫生”這樣的口號不絕于耳。她們知道陳奕迅的綽號是醫生,我也可以理解他們真的很“大愛醫生”。但是,我同時也可以確定,她們一定是“大愛醫生的MP3”。
我也相信第一個案例里的那個歌迷絕非是故意去挑釁黃偉文,她是真的很愛他的作品,但同時因為常年聽MP3,已經潛意識里絲毫不覺得下載MP3是一件非法的、不道德、不光彩的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才讓她得以正大光明、充滿深情地去跟當事人分享,自己有多愛他的作品,所以,才會去下載,而不是購買他的CD來聽——因為她已經完全忽略了“你要購買音樂人的創作,才能讓音樂人可以繼續創作”這個最基本的因果關系。
這讓我聯想起林志炫兩年前在內地宣傳他的專輯《One take》的時候,當被人問到銷量不佳的時候,他說,我的專輯長賣好幾年的話,還是可以賺到下一張唱片的制作成本的???,一個要好幾年才能出唱片的歌手,并不是因為他真的要花1000多天去制作音樂,而是因為只有這個周期,才能湊夠出下一張的制作費。憑著《我是歌手》,林志炫紅了一把,但絕大部分在網絡上把他捧成歌神的人,卻又有幾個人去買了專輯呢?大部分人聽著下載的盜版MP3,在微博和貼吧里振臂高呼我愛林志炫,完了就完了。這群鍵盤支持黨們又等著下一個娛樂節目選出下一個偶像,然后繼續歡天喜地的去支持。而如果從十年前林志炫單飛之后的轉型期里,他有這么多歌迷去買CD,支持他做新的音樂,他也不會沉淪到如今要憑一個電視節目,來讓大家重新注意到他是一位歌手。這其實是一種諷刺,也是一種悲哀。
真金白銀支持自己的偶像,尤其是唱片,這是作為你喜歡某個歌手的音樂,最基本的行動。陳奕迅因為唱片銷量差強人意,而演唱會卻爆滿,曾經在前段時間負氣地說,不如以后都只開演唱會不出專輯了。我想也沒有幾個陳奕迅的歌迷愿意看他唱《十年》再唱個二十年吧?演唱會固然重要,但唱片卻是最雋永的。過了五十年我們回顧這幾年的陳奕迅,那60場全國巡回的DUO只會成為一個符號,但是出的唱片,《一絲不掛》《六月飛霜》乃至《重口味》,才能成為研究他音樂生涯的重要參照物。演唱會聽完了,HIGH完了,記憶會被新的更HIGH的演唱會取代;但一張錄音室專輯,卻是永遠留在這個世界上的音樂財富。
所以,在這個滿世界MP3的年代,更多的尹美文和岳芷冰們想要讓自己的偶像有動力繼續做新的音樂,除了不分青紅皂白在網上替偶像鳴不平,在百度和QQ音樂里瘋狂下載各種MP3之外,最好還能力所能及地去支持一張唱片。不然真的等到陳奕迅只開演唱會不出新碟的那一天,聽了一百遍愛情轉移,之后你又怎么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