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殼、空木與“樂器皇后”
有這樣一種古老樂器,它音色優美且音域寬廣,表現力強且接近人聲。從誕生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樂器中占有顯著的地位,集萬千寵愛于一身。這就是被譽為“樂器皇后”的小提琴。
小提琴有著古老的歷史,他的起源仿若一個謎。有傳說小提琴起源于“烏龜殼琴”,即用空龜殼制成的樂器,這種樂器被認為是小提琴的開山鼻祖:還有的傳說小提琴起源于印度或西歐的一種被掏空圓柱形木制樂器。不管是何種說法,它們都為小提琴戴上了神秘的面紗,讓人為之著迷。
歷史上最早的小提琴形象,就今天所知,是人們在1550年的一幅壁畫上找到的,不過,那只是一把勒著三根弦的樂器,初具規模,還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小提琴。目前對小提琴最早的明確記載是詹德飛(Jambe de Fer)于1556年出版于里昂的《音樂摘要》(Epitome musical)。現代意義上的小提琴最早出現于16世紀早期的意大利北部威尼斯,熱那亞等港口。它在意大利文中稱為“violino”,意為“小的中提琴”。小提琴是自17世紀以來西方音樂中最為重要的樂器之一,其制作本身是一門極為精致的藝術。如果說鋼琴是“樂器之王”,那么小提琴就是“樂器中的王后”了。
小提琴的故鄉
距意大利的米蘭80公里之遙小城克萊蒙娜(Cremona)被稱作小提琴的故鄉。粗看上去,這里和許多美麗的意大利小城沒有太多區別:古老質樸的建筑之間充盈著現代生活氣息。但仔細觀察,處處可見提琴制造在城市生活中的印記:無論是現代化的街還是古樸的小路,以當地制琴大師名字命名的街道隨處可見;在市中心的斯特拉迪瓦里廣場上,人們或坐在大師身旁喝茶,或騎著自行車從旁邊悄然而過:在市政府的旅游推介上,小提琴則永遠占據著最顯眼的位置……雖然并未看到想象中工作室在街道兩旁林立的場景,但走在街頭巷尾,細心傾聽,就有可能聽到制琴工作室里傳出的刨削琴板的聲音,留意觀察,便能找到不同工作室各具特色的招牌。那些精美的樂器就誕生在克萊蒙娜小巷中一扇扇不起眼的院門后,它們已經是這里生活的一部分。
16世紀后期,提琴制造業在克萊蒙娜悄然興起,小提琴作為一種獨立的樂器開始定型,并隨之出現了最早的琴師。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業隨著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8世紀出現了大批杰出的小提琴制造者。18世紀以后,世界各國的小提琴制造業都是仿照意大利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來制作小提琴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鄉。
三大家族的巨匠
1566年,克萊蒙納提琴世家阿瑪蒂家族的鼻祖安德列·阿瑪蒂(Andrea Amati)將小提琴定型為今天人們使用的形狀和尺寸,并使用四條琴弦。四根弦以五度的間隔,調律成G、D、A、E的高度,音色從G弦的深沉蒼郁到E弦的高亢光輝,漸次扶搖上升,發出異常完美的音質。到了巴羅克時期,克萊蒙納已成為全歐洲最負盛名的小提琴制作中心。三大提琴世家交相輝映,源源不斷地為演奏家們造出堪稱極品的提琴。
阿瑪蒂家族Amati
阿馬蒂家族始祖安德列·阿馬蒂(Andrea Amati)是克萊蒙娜學派的奠基人。安德列大約是在1540年開始制作提琴,之后在格里摩那創辦制琴學校。他所做的大提琴是現在流傳最久的意大利大提琴。安德列也曾為法王查理九世制作過提琴,目前據說還保留兩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
阿瑪蒂家族最偉大的制琴師應屬安德列的孫子尼古拉·阿瑪蒂(Nicola Amati),現在所謂的“阿瑪蒂式提琴”便是在他手中達到了最高峰。與安德列的提琴相比較,他所制作的提琴,音色更精美悅耳,而且發展出古典優雅的外型,琴身則做的更加平滑、共鳴箱挖深,增加弦的張力,并且改變琴身的外飾。到了1645年左右他開始制作較大的提琴,即現在所謂“大阿瑪蒂”式的提琴。尼古拉的兒子紀羅拉摩二世,也師事父親制作提琴,但技術上已經沒有長輩們的精良。反而是尼古拉的弟子們,將提琴技術更加發揚光大,其中最著名的是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奈利。
斯特拉迪瓦里家族Stradivari
斯特拉迪瓦里家族的代表人物是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Antonio Stradivsri,1644-1737)。斯特拉迪瓦里最早是做木雕工作,約在1666年拜阿瑪蒂為師開始學習制琴,在超過70年的提琴制作生涯中,至少制作1100支以上的各式提琴,幸運的是,大約有700把到現在仍有案可查。其中從1700年起至1725年間制作的琴被認為是名琴,也成為今日制作小提琴的標準。1700年至1720年是斯特拉迪瓦里的黃金時代。五十多歲的斯特拉迪瓦里把小提琴的宏亮和甜美融為一體,創作了不少難得一見的藝術杰作。
斯特拉迪瓦里是一位革新家并且擁有驚人的預見性,他認識到提琴遲早要有更大的的體積和響度。雖然他不可能準確預見交響樂和交響樂隊會出現于18世紀晚期至19、20世紀,但至少他預見了音樂將往這個方向發展。
1648年斯特拉迪瓦里改良了小提琴:從琴背一英寸的弧形結構,到樂器的長度和尺寸——經過無數的實驗,他創造了“屬于未來的小提琴”。新的樂器型號比以前的大,漆的是較深的桔紅色,音質也酣暢有力了;1690年起,他制作“長”型號小提琴,對琴身的比例進行了徹底的更新;1700年又根據原有的式樣予以加寬,其它方面也相應有所改進。與此同時,斯特拉迪瓦里還設計、創造出了琴馬。這樣,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聲音極其悅耳動聽,穿透力強,無論在多么寬廣的空間都能如此,它能奏出微妙、甜美但擁有足夠力度感、猶如鉆石般閃亮的音色,其響度和清晰度足夠去應付今天的管弦樂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的這一奧秘,至今還沒有被研究透徹。普遍認為,對于斯特拉迪瓦里及其小提琴的一切,不論是小提琴制作家還是小提琴演奏家,心中都還是一個難解的謎。
19世紀初,維奧當(Vieuxtemps)將斯特拉迪瓦里制提琴帶到歐洲各國去演奏,從此“斯特拉迪瓦里”的名字,便傳遍了法德俄英等國。由那時起,每一個提琴演奏家及提琴愛好者一生最高的欲望,便是占有一把斯特拉迪瓦里名琴。自斯特拉第瓦里之后,小提琴不僅在音質、音量和音色上發揮至迷人的地步,而且,就整個形體的比例及結構的精致而言,也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完美。
瓜奈利家族Guarneri
瓜奈利也是提琴制造史上了不起的家族。安得里亞·瓜奈利(Andrea Guarneri,1626-1698),他和斯特拉迪瓦里同是阿瑪蒂的學生。他的兒子耶穌·瓜奈利(Joseph Guarneri del Gesu,1698-1744)是這家族最偉大的制琴師。為了有別于其父親的作品,人們根據他的商標上有希臘文縮寫的“耶穌是人類救星”(JHS)及一個十字架,而稱他為耶穌瓜奈利。耶穌·瓜奈利的作品,與當時的創作完全不同。但可惜他制作的琴不多,加上斯特拉迪瓦里的顧客,多是比較富有的貴族、皇室,因此對提琴的保留情形較佳。瓜奈利的提琴是當時較平價的,他的顧客多是一般普通的音樂家,對提琴的保護也比不上斯特拉迪瓦里的顧客。直到19世紀初帕格尼尼(Paganini)用他的一把1742年制提琴加農炮(Cannone),征服了全歐洲后,他的提琴在音樂上及商品上的價值,才與斯特拉迪瓦里并駕齊驅。加農炮也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三把配有原裝琴頸的瓜奈利琴之一。偉大演奏家如海飛茲(Heifetz)、維奧當(Vieuxtemps)、克萊斯勒(Kreisler)、易薩伊(Ysaye)、史坦(Stern)、黎奇(Ricci)等都采用他的提琴。據估計,現存的耶穌·瓜奈利琴,全世界大概只有150把左右。
“天籟之謎”
The Secret of the Violin
黃金時代制琴大師們設計出來的提琴,在視覺美學和音響設計上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小提琴音色極佳,主要是其伴隨主音的諧振音極其豐富。即使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他們的提琴所涉及的-力學和聲學原理依然是十分復雜的,再加上他們獨特的木材和油漆方面的處理,這都使得古琴充滿了神秘色彩,隨著克萊蒙娜的制琴大師們的去世,依靠手工制作的意大利制琴業也逐漸地衰退了,留給后世的只有無盡的猜測,誰又能破解天籟之音之謎?
我們都有這種感覺,就是越現代的東西,它會越精密,或者說有這種感覺,越先進的東西越好。惟獨黃金時代,十七十八世紀的克萊蒙娜黃金時代大師們所制作的提琴能夠抗衡高科技的發展。
小提琴的靈妙,在于它的音色千人千面,且每把琴的尺寸只取近似,全無雷同。即便同樣的選材、油漆、比例,其成品后的音質也全然迥異,因此,小提琴的音色之謎至今仍困惑著它的愛好者們。
影響音色的因素包括小提琴琴體形狀、琴板各部位的厚度、面板及背板的材質,是否經過長期正確演奏的振動磨練,木材的干燥狀態,而木材的干燥狀態是古琴優越的重要原因,因為事實已經證明,即使現代仿造的琴與斯特拉迪瓦里、瓜內利、阿瑪蒂形狀板厚完全一樣,也無法達到古琴的聲音,據國外學者研究,這主要是古琴木材具有特殊的微孔結構所致。當時,意大利克萊蒙娜是造琴中心,所需木材由河流放木排到海邊,木材經水浸泡,撈上岸后截成適當尺寸后,售賣給制琴師,意大利制琴師的傳統是木材要自然干燥,往往是爺爺進料,孫子才用,因而木材干燥已經相當好,特別是經過水泡的木材,干燥過程中形成的微孔結構發達。現代運輸事業的發達,已經基本不用放木排形式,而且木材存放時間一般10-30年即制作,所以無法與古琴媲美,即使仿造一般無二,其聲音也無法與黃金時代制作的小提琴相媲美。
實際上,小提琴這種樂器獨特的聲音早在19世紀就引起了很多聲學家的興趣,他們試圖用當時掌握的科學原理去破解小提琴的聲音之謎,并希望用科學實驗的方法去指導小提琴的設計和制作。后來,旅居美國的當代意大利提琴制作大師撒考尼(S.F.Sacconi,1895-1973)集一生維修過350余把“斯特拉迪瓦里琴”的經驗,披露了一本心血之作:《斯特拉迪瓦里的秘密》(11“Segretti”di Stradivari),頗為轟動。不過,撒考尼在條分縷析斯特拉迪瓦里的制琴技術和形式之后,也不得不承認,小提琴的制作倘若有什么“秘密”而言,那只能歸功于琴師無可復制的心血和手藝。
被珍藏的絕世名琴
HARD TO FIND
天價的“維奧當”
2008年皇家名琴中國巡演音樂會中展示了幾把意大利古董名琴,其中最耀眼的莫過于一把名叫“維奧當”的小提琴,這把由大師瓜奈利于1741年親手制作的古董名琴,是當今世界上最昂貴的小提琴,價值2000萬美元。
對于小提琴中的“王中之王”維奧當,中國觀眾或許并不十分熟悉,但是小提琴大師梅紐因的一封信,卻足以顯示這把琴的價值:“當這把‘維奧當和我自己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都陷入火海時,如果我只能搶救其中一把琴,那將是這把‘維奧當。”
稀世之珍“彌賽亞”
在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絕世名琴中,有一把小提琴從來沒有被演奏家使用過,一直為歷代收藏家所珍藏,在研究古琴的諸多專著中也總有它的一席之地。許多年來,這把琴被人夢想和贊美,被人研究和復制,但同樣被人猜測和懷疑。這就是“彌賽亞”(Le Messie)。
它是由世界公認的最有名的提琴制作大師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里在他的創作高峰期制作的,可以說這是他靈感噴涌的得意之作。斯特拉迪瓦里的小提琴在世界上地位頗高,近幾年拍賣記錄都在幾百萬美元,更不用說選材、用料比其他小提琴更為講究,琴身形狀、過渡曲線以及各個零件之間的配合堪稱完美的“彌賽亞”了。
斯特拉迪瓦里去世后,兒子保羅于1775年把此琴賣給意大利收藏家賽拉波。1827年,意大利古琴商人塔里西歐得到后欣喜若狂一直秘藏不露。法國小提琴家阿拉爾曾對他說,“你的琴就像彌賽亞(圣經里的救世主)一樣,人們總在盼望他的到來,他就是不出現”。從此“彌賽亞”的名字不脛而走。1854年“彌賽亞”被法國制琴大師維堯姆買走。到了1888年,英國著名提琴商希爾購得后又幾經易手,最終于1928年贈送給牛津阿什莫爾藝術和人類學博物館永久保存。這把絕世名琴迄今已有294歲,目前存放在英國牛津的阿什莫爾(Ashmolean)博物館。
兩個靈魂的絕響——帕格尼尼與“寡婦”
小提琴史上的傳奇人物尼古拉·帕格尼尼珍藏了二十二把小提琴,其中最珍愛的,是一把名為“加農炮”的小提琴,全稱叫瓜奈利加農炮二世(11 Cannone GuarnerlUS)。帕格尼尼因嗜賭,輸掉了自己的阿瑪蒂琴,一位從商的業余小提琴愛好者將此琴贈送與他,此后,帕格尼尼一直就用這把琴演奏。
這把小提琴是瓜奈利1742年所制。不過由于瓜奈利刁鉆的個性,他做的琴像匹野馬般難以馴服,但一旦野馬認了主人,也就成了千里良駒。所以小提琴家用瓜奈利琴演出時并不是單獨展現自己精湛的琴藝,而是兩個靈魂并列臺上,一個是演奏家的靈魂,另一個則是小提琴的靈魂。在帕格尼尼死後的一百多年,人們稱“加農炮”為帕格尼尼的寡婦。曾經,這把名琴被深鎖于一個玻璃琴盒中,無人敢用之演奏。仿若那是對魔琴的褻瀆,也像是恐怕遭到詛咒般的敬畏。
這把琴現已成為意大利國寶,“加農炮”每兩年被借給帕格尼尼小提琴賽冠軍演奏一次。有時也被借給其他音樂家演出,包括1997年小提琴家Shlomo Mintz的演出,1999年Eugene Fodor的演出。條件是包括數百萬美元的保險和由實槍荷彈意大利警官護送。瓜奈利名琴本身音色變化十分豐富,只要運弓力道有一些極細微的幻化,他便可生出不同的演繹。所以就錄音上而言,為了配合加農炮的神力,每一個最細小的呼吸都不能被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