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為什么沒有民營小劇場?
對于大多數(shù)人,這問題顯得過于矯情和文藝。窩在城市的一隅,在完全封閉的環(huán)境里,和不到200個人同呼吸,面對舞臺上演的喜怒哀樂,與自己來場最赤裸而又直接的靈魂對話,這就是小劇場話劇的魅力。
然而在江城,首家民營小劇場直到去年才出現(xiàn)。光谷客·17排的誕生太耀眼,藝術總監(jiān)是作家方方、視覺總監(jiān)是畫家冷軍、項目策劃是武大藝術院院長彭萬榮、導演是江兆旻、出品人是張煒、金牌舞美師是田少鵬……文化界名流的光環(huán)下,“17排”有太多的內容可供摸索和參考。
它會是什么樣的?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頭扎了進去,順藤摸瓜挖掘出武漢現(xiàn)有的幾個民間話劇社。然而興奮之余,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
在武漢,目前只有四家民間話劇社(除各大院校話劇社團以外)還在運轉,分別是“光谷客·17排”劇院,“江湖戲班”,“方糖盒子”和“心理話劇社”。
很希望這份統(tǒng)計并不完備,因為城市需要民間話劇。豐富、多樣化的藝術形態(tài)該是一方文化肥沃或貧瘠的參照標準。大眾是否消費與市場有關,與文藝的新舊、好壞、對錯無涉。
在《大武漢》做了多年文化線的記者告訴我,每年在武漢上演的大小話劇不少于50部。驚人的數(shù)字背后卻藏著本土民間話劇的荒蕪。一個圈內人說,每年的話劇有個比例數(shù),叫6:2:2,意思是移植劇占六成,外來劇目占兩成,剩下的是本土原創(chuàng)量,最后分到民間話劇的份額,不到五部。
采訪了近半個月的時間,民間話劇社的無奈與掙扎,聽到、看到的太多,最后匯聚成一份希望,關于民營小劇場,關于原創(chuàng),關于表達方式,關于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