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潮擁擠的司門口,商業街上時裝店林立,麥當勞、屈臣氏、ATM潮流百貨……這里吸引了大批年輕人光顧。拐進大成路,迎面卻是一家菜場,清晨時,爹爹婆婆挎著菜籃子來挑最新鮮的菜,下午至傍晚,上班族們下班回家,順路來采購明天餐桌上的食材。
上世紀的計劃經濟時代,這里是一家國營蔬菜單位,蔬菜統一進貨,員工分揀售賣,在菜場擺攤的都是“國企員工”。80年代后,菜場的國企老東家不復存在,原先只能在菜場外擺攤的菜販們得以進駐,最早的一批個人菜販,已經在這里做了快30年的買賣。
200多個攤位,規模不小卻井然有序,地上鋪著白瓷磚,清潔人員不間斷地打掃,看不見大多數菜場的臟亂,連賣魚、賣活雞的攤位前都非常干凈。
菜場管理處給每家攤位都發放了一塊塑料板,印著“名稱”和“價格”,但菜販們卻不愿用這個,“必須用專門的筆寫,修改起來也麻煩。”他們有自己的小發明,把裝菜的泡沫箱掰下一小塊,寫上價格和名稱,插一根小木棍,立在一把菜里。如果價錢變了,就再掰一塊重新寫。有競爭意識的人,會用最粗的記號筆,和別家比更顯眼,再用一塊寫賣點,“包甜”、“新進”、“獨一號”,小小的泡沫板上也是江湖。
于是你從攤位的最前方看去,綠油油的蔬菜中,高低起伏地豎著一塊塊白泡沫,一眼望盡價格,省去了比價的口舌之爭,頗有些超市的“自助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