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悲慘世界》攬下的獎項包括最佳化妝、最佳音響效果。安妮·海瑟薇更是憑借此片獲得最佳女配角。但是光環這種東西,不應該成為左右你看某部影片的理由。
如果接受不了音樂劇形式,或是認為它太陳舊老派的人,就沒有必要去電影院看了,哪怕最近影院上映的好影片少之又少。
讓音樂劇更好看
維克多·雨果在1862年出版了《悲慘世界》,但如果法國作曲家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沒有在1980年將其改編成音樂劇,它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本冗長的傳世小說。這部電影的藍本是這部音樂劇,跟雨果的小說沒有直接關系。
音樂劇《悲慘世界》在法國紅了多年之后被改編成英文版,1987年搬到百老匯,一演就演了16年,已經成為了英美文化的一部分,改編成另一種藝術形式并繼續受追捧,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湯姆·霍珀決心把它做得更徹底一點。他如魚得水地調動多變的場景,要求演員用觀眾能聽懂的方式演繹經典唱詞,加入了豐富的細節,他摒棄了舞臺限制又保留了經典品質。
對于僅僅熟悉這部片名的人來說,現在至少知道了一件事:小說《悲慘世界》的成功為雨果加了冕,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成功為小說加了冕。我們尚不能為這部電影蓋棺定論,但湯姆·霍珀已經讓他的觀眾明白,《悲慘世界》的音樂劇只有拍成了電影,一切才算完滿。
首部不假唱的歌舞片
如果《悲慘世界》的主創不逢人必夸自己新型的“現場錄音”拍攝方式,很多人都不知道歌舞片以前采用的是假唱的方式表演。也就是說先把所有歌都在錄音棚錄好,表演的時候對個口型就可以了。
以前的做法最大優點就是保證演唱質量,但是湯姆·霍珀表示不屑,覺得這種方式非常刻板,演員無法用歌唱帶動觀眾的情緒,他更希望觀眾能注意到歌詞本身。“所以我們在做一件天才般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情——現場錄音。”對真的能唱的演員來說,這肯定是好事。
音樂劇與電影融合的新體驗
這是一部可預知的催淚電影,即便是熟知的故事,并曾有過音樂劇版的經驗,電影版仍會數度被打動。毀譽參半的特寫,其實也賦予了這個經典新的體驗,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更近,情緒也更加飽滿和濃烈,它彌補了演員在演唱感染力上面的缺陷。
還有手持攝影,湯姆·霍伯的電影在攝影上一直很“敢”嘗試。另外,安妮·海瑟薇確實不錯,為了這部影片,她剪掉了長發,減重25磅,哭了個驚天地泣鬼神。
毫不夸張地說,《悲慘世界》能稱得上是音樂劇和電影的完美融合,每一段都可以單獨拿出來做MV,史詩、粗暴、滂沱、莊嚴、并不時引爆哭點,片頭的陰暗和結尾的榮光相應成詩,157分鐘的時長,稍縱即逝,一點也不沉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