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里海疆,無論是劈波斬浪的艦艇,還是深潛大洋的潛艇,它們的“心臟”都離不開機電專業干部的精心呵護,當問及他們的母校時,得到的響亮回答都是“海工”,言語間流露出自豪!怎能不自豪呢?海軍工程大學的前身是毛澤東主席簽署的建校命令,周恩來總理親選校長校址,確定招生來源的學校。
60多年來,海軍工程大學追隨人民共和國成長的腳步,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從遼東半島遷至江漢平原,4易其名,歷經5次跨越,海軍工程大學迎著共和國的朝陽,步步輝煌,先后為軍隊輸送近10萬余名高素質人才,700多項成果獲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直接轉化為戰斗力,向部隊提供1000余臺套裝備、設備、部件及軟件,產品軍檢一次交付合格率為100%……
陽春三月,迎著荊楚大地初春的暖意,筆者走進這所躋身軍隊綜合大學前列的大學,觸摸它60多年的發展脈動。
駛向更遼闊的海域
從大連海軍學校的一個系、一所分校,到海軍機械學校、海軍工程學院,再到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并入和后勤學院轉隸組建海軍工程大學,5次轉變實現跨越。
3所院校合并一所,是機遇更是挑戰。成立綜合大學是貌合神離,還是一加一加一大于三?開放辦學是大學的唯一出路,而自家的門都緊閉著談何開放?學員的建議道出了大學封閉的現狀,開放辦學首先要把自家的“門”打開。很快,拆除圍墻建綠地、實行學科專業重組等工程在全校啟動。
如果說,敞開大門只是一種形式上的開放,那么實現校內互通,大刀闊斧地改革內部機制和重組學科體系,則是大學開放辦學邁出的實質性一步。立足點高了,視野才能開闊;視野開闊了,才談得上跨越。一石激起千重浪。幾年來,該校先后有數十名教員跨學科、跨專業任職,從而盤活了教學科研“一盤棋”,在某些具有相對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的創新團隊。校內聯通了還要“聯姻”部隊。2006年8月,該校和青島某保障基地“聯姻”,正式成立海軍青島裝備技術保障人才工作站,雙方就共同培養研究生、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進行交流代職和學術交流達成協議。
嘗到了開放辦學的甜頭后,該校又將目光投向知名高校。近年來,該校先后與清華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12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實行合作辦學,簽訂高層次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建立了導師互聘、設備共用、課題共享、聯合攻關等協作機制,標志著該校堅持開放辦學走向了高層次。
戰斗精神的新航程
2003年夏秋之交,當一批新生入學的時候,學校特意搞了一次體能測驗:讓他們在操場上站軍姿。結果,僅僅過去了一個小時,操場上暈倒一片。這種情景,讓校黨委深感震驚:這樣一群“文弱書生”,放到戰場上怎能沖鋒陷陣?
黨委決定,把“衡陽搶險英雄群體”經得起血與火考驗的精神,放大到新學員戰斗精神培養的每一個環節。“軍校,不能培養只懂專業理論的白臉秀才,而要搭建強化戰斗精神的實踐平臺,著力培育敢打必勝的優秀軍人!”黨委對全校近萬名師生提出,不是每名學員都有機會成為英雄,但每名學員都要鍛造敢打必勝的過硬素質。
今天,為培育學員戰斗精神,該校建設了木蘭湖水上訓練基地和紅安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在基地內,獨立完成1000米橫渡木蘭湖,每周進行一次10公里拉練,新生每年都要組織300公里長途拉練,沒人叫苦,沒人掉隊。
任職教育教法創新大賽、青年教員教學基本功競賽、遴選學校首屆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對象、評選教學團隊……如今,一系列圍繞“能打仗、打勝仗”辦學指向的重大活動在海軍工程大學開展得如火如荼。該校以打仗的氛圍抓使命強化,以打仗的標準抓人才培養,以打仗的作風抓教風學風,以打仗的姿態抓自主創新,確保學校建設始終與海軍轉型同步伐、與打贏要求相適應,全校官兵表示要堅決落實習主席和軍委、總部和海軍的決策指示,凝聚軍心,乘勢而為,真抓實干,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創造新的更大的成績。
給母校的一封信
海工大是一位慈愛的母親,是您,用科學知識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嚴謹求實的海工大人;是您,用嚴明的紀律作風教育了一批又一批拼搏創新的海工大人。您集合了年輕的我們,您教會我們從宣誓的那一刻起,就要搏擊風浪。您是革命的熔爐,是海軍駛向深藍的起錨之地,更是我們溫暖的家。真心祝福您的明天會更美好!
翻閱海工大60多年的建校歷史,能看見海工大的發展壯大,能看見一代代海工大人為海軍的現代化建設奉獻著青春年華。校園里,一棵棵參天大樹組成了一道綠色長城,記錄著您60多年風雨兼程的足跡;氣勢恢宏的圖書館巍然屹立在校門后,訴說著您60多年矢志不渝的追求。自從投入您的懷抱,我們學會了齊步正步,學會了軍人禮節,學會了如何與人真誠相處。是您,用一雙飽經滄桑的手拂去了我內心的焦躁不安,更加堅定了我們的從軍報國信念,讓我們對您60多年的輝煌歷史景仰萬分,對您學術自由的環境滿懷崇敬,對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心生熱愛。
您60多年團結拼搏的大發展歷程,正是人民海軍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正是人民海軍劈波斬浪揚我國威的真實寫照。啊,海工大,您的美麗是晨曦田徑場上飛馳奔跑落下的滴滴汗水;您的美麗是林蔭道上回蕩的嘹亮歌聲;您的美麗是衡陽搶險時那遺落在車廂的海軍軍帽;您的美麗是守護祖國萬里海疆。
最美“海工人”之科研先鋒
1994年9月,軍委張震副主席視察學校時題詞:“以教學科研為中心,加強高科技研究,辦好海軍工程學院,為海軍部隊培養優秀的合格人才。”
俞懋旦教授1947年遠赴美國柯羅拉多州立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當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訊傳來,他毅然謝絕導師和同學的挽留,放棄國外優厚的物質生活和科研條件,踏上回國的征途,全身心投入第一所正規海軍學校的創建中,為人民海軍史書寫了數不清的“第一”:建成海軍第一個內燃實驗室、參與設計建造我國第一臺內燃機車、研制我國第一套柴油機發電機組雙層隔振裝置……
姚樹人教授剛從北洋大學畢業分配來校不久,年僅22歲就主持研制“海水消鹽劑”,成功解決抗美援朝期間我軍飛行員海上失事后飲水自救難題。他還先后參與錢學森領導的火箭與衛星攻關專家小組,成功主持研制并指導生產出我國第一代可儲存液體火箭推進劑,為我國人造衛星上天做出重要貢獻。
最美“海工人”之時代楷模
這是一個英模輩出的群體,60多年間,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不勝枚舉。海工大人以有這樣的師長或同學無比自豪!
被中央軍委授予“獻身海軍事業的模范干部”榮譽稱號的張達伍是該校1952年畢業的學員,他以忘我的工作精神狀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海工學子牢記使命,奮勇向前。當人民利益受到威脅時,海工大人總是挺身而出,勇于犧牲。1988年3月28日,平寶榮、易建平、李宜春這三個該校不同年級的畢業學員,在云南省安寧縣突發森林大火時,為了保護山口外大型國防工廠和成昆鐵路的安全,奮不顧身地沖進火海,組織群眾開辟防火道,不幸被烈焰包圍,壯烈犧牲。在1998年長江沿線抗洪斗爭中,海工大官兵沖在搶險救災最前面,特別是以吳向君為代表的“潛水小分隊”在江底險情復雜、暗流漩渦密布的情況下,置生死于度外,先后180余次緊急下潛,進行水下攝像、探摸,排除管涌、裂縫。